為了盡快讓中靜改掉這個壞毛病,陳克正整整想了一個星期,設計了一套又一套的“教案”。陳克正比較認同說理教育,這種方法,他也在家里試過幾次,有時有效,有時卻沒有效,特別是年齡小的孩子,你給他講道理,他也不懂,這樣小的孩子是比較難管的。
陳克正想,那天如果我在中靜亂蹬、亂滾的時候,與她好好講理,她一定不會聽,因為她愛面子,不會當面認輸,而且她又很犟,如果她不認輸,陳克正自己又難以下臺,最后會逼得自己采取過激行為。
陳克正又想,如果選擇在她完全消氣的時候和她來講理,情形會是怎樣呢?經過認真思考后,他以為這是最有可能進行說理教育的時機。于是,他像真正上講臺一樣,開始認真地“備”起了課。他設計了一個非常具體的“教案”:
一天早晨,陳克正拿出4個蘋果來,讓中靜、中州一起坐在飯桌旁,先給她們每人削了一個蘋果,在她倆高興地吃的時候,在中靜沒有想到的情形下,有意識地給她們“講課”:
“靜靜、州州,以后,你們有什么要求,都可以跟爸爸媽媽講,如果講得有道理,爸爸媽媽一定會讓你們滿意。但是,一定不能亂吵亂鬧,靜靜你聽著,一定不能‘搭蝦子’,
‘搭蝦子’很丑,以后不再‘搭蝦子’,能做到嗎?”
話是對她們倆說的,中靜自然聽得出主要是為了上次“搭蝦子”的事,這時,她也會直覺地感到爸爸完全是為她好,這時,她再也沒有丟面子的感覺,也沒有堅持說“我要”的想法了,而且現在也不存在爭飯的事了,這時,她嘴里又正吃著爸爸削的蘋果,她自然只有點頭了。
此后,中靜僅僅重犯過一次,就徹底改正了這個壞毛病。這說明,通過這種教育,中靜的自我克制力大大增強了。這種是很難得的,正因為“難能”,所以“可貴”。
這件事,讓陳克正悟出了一個教育孩子的大道理:選擇好進行說理的時機,是對孩子進行說理教育成敗的重要條件。他認為,管教孩子要有一個“法”,這個“法”就是管孩子的指導思想。具體地說,在這件事上這樣管孩子,是為了什么?有時候,一些父母管教孩子盡管是出于愛心,看似是為了孩子好,但結果還是適得其反。
教子點睛:
管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為父母,一方面應該正確認識管教孩子的意義,另一方面也應該掌握一些正確的管教孩子之道。管教孩子確實是一種藝術,每一位父母都應該多學一點這樣的藝術。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