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吃點苦
教育孩子,有一個特別的難處,那就是一旦失敗了就真的失敗了,而不能像做其他事一樣,一次不成功,就再來一次。但是,在管教孩子這個問題上,并沒有一個對任何孩子都適用的成功模式,別人的成功經驗只能借鑒。
陳克正管教孩子的一些方法,也都是“借”來的,有些方法甚至還是從動物那里學來的。眾所周知,狐貍生性狡猾,名聲很不好,但根據一些科學小品的記述,它的教子的方法卻值得一學。狐貍爸爸媽媽在其幼崽長到一定時候,就不再讓它留在窩里,而是把它“拱”到窩外去。
在表面看來,這確實是有點“殘忍”,實際上,這是一種真正的“愛”,能讓幼崽早早地經歷風雨,早早地學習捕食的本領,早早地學習逃避危險的本領,以便它能更好地生存。陳克正認為為,這也是一種教子方法,也是一種教子藝術。
一般來說,父母寧愿自己受苦,不愿孩子受苦。有句話,說中國的母親恨不得把自己的孩子一直抱大成人。但是歐美的母親不是這樣,孩子到了18歲,就要讓他獨立謀生,即使家里的經濟條件再好,也要讓孩子自己掙錢養活自己。在中國人看來,他們的這種做法可能有些過分,陳克正卻認為,在歐美人看來,中國父母的一些做法才真正有些過分,他們會認為,對孩子過分呵護,會妨礙他未來的發展。
所以,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讓孩子吃點苦。1994年上半年,陳克正的大女兒在讀碩士,二女兒在讀大學,老三在讀高三。下半年,老三也考上了大學,家中一下子空了巢。妻子的心里總覺得缺少了什么,非常不好受,常對陳克正說:“你就像只老狐貍,把仔都拱到外面去了。”真的,看見三個女兒讀書的那種拼命的樣子,陳克正總覺得是自己在“逼”她們。三個女兒,個個都勤奮,上學讀書,特別用功,起得早,睡得晚。妻子看見女兒們的拼命樣子,背后總是要勸陳克正不要逼得太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