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論
網絡上有一則趣談:有一個地方,正在召開昆蟲大會。會議進行到一半,汽水沒有了,大家商議著叫誰去買。蜈蚣自告奮勇,愿意領命前往。蜈蚣去了許久,遲遲不見回來,大家心急,找人前去察看。哪知大門一開,卻見蜈蚣還蹲在門口穿鞋子,因為它有一百只腳。
這一則網絡新聞,是在取笑行政機構對于許多的議案,口頭上說要做要做,卻遲遲不見結果,就如蜈蚣的腳太多,穿鞋子的時間太長,真是叫人難以茍同。
這段事情,又讓人聯想起現在的社會,有時候光是開會,但是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就如蜈蚣穿鞋子;甚至也有的人,學而不說,說而不做,做而不管結果,也如蜈蚣穿鞋子。
幾十年前,有人談到行政效率時,說:德國人做了不說,日本人邊說邊做,中國人說而不做,這都是由于民族性使然。就如小學課本里的“龜兔賽跑”,由于兔子傲慢懈怠,一直不跑,當然就被烏龜超前了。又如甲乙二人朝山,富人甲說,反正坐車子很快,明年再去;結果明年又明年,過了許多年以后,甲依然尚未成行,貧人乙卻不到一年就徒步朝山而歸了。
世間事,說道一丈,不如行道一尺;蝸牛的效率,早就被人淘汰了。現在這個時代,講究的是速度;飛機講快,火車講快,汽車也講快。快,表示性能好;快,表示有價值。凡事不快而緩慢,不管人也好,物也好,總會被淘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