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諾的力量
“承諾”就是答應別人、對別人所許的諾,務必兌現,也就是守信。
孔子曾經譬喻:“人而無信,正如大車無輗,小車無軏,何以行之?”忠誠守信,是立世的根本。在過去農業社會,交通不便,通訊設備不發達,出外就業的人要靠信差投遞家書、傳遞口信,甚至寄送物品。彼此之間,并沒有契約,也沒有證人,靠的就是一份誠信;即使千山萬水,餐風露宿,信差務必完成所托,這就是“承諾”的力量。
古人對信守承諾的重視,可以從“一諾千金”、“一九鼎”、“一既出,駟馬難追”、“與朋友交,而有信”、“忠信,行篤敬”等成語獲得證明。
甚至,不僅平時對人守信;戰時兩軍對陣,依然不改信念。晉文公有一次派兵圍攻“原”這個地方,行前宣布,如果三天攻城不下,即刻退兵。三天后,眼看對方援絕糧盡,只要再過一天就會投降;晉文公卻堅持退兵,他覺得對人民信守承諾比攻占城池重要。結果就因為晉文公的誠信,反而感動對方,主動獻城投降。
諸葛亮在祁山與魏軍作戰,為生養兵力,定期分送士兵返回國內休息。后來戰爭越發激烈,有人建議暫緩送兵回國,諸葛亮堅持對士兵的承諾,因而感動士卒主動回營,奮勇作戰,終于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