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葡萄
一個人見不得別人好,對于比自己優秀的人,總要說一些風涼話去諷刺他、打擊他,甚至對別人的成就,表現得不屑一顧,這種“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人,就稱為“酸葡萄”心理。
一個團體里,太多“酸葡萄”心態的人,必定成為發展的阻礙。例如蔣中正和李宗仁、張學良、馮玉祥、閻錫山等人,因為彼此“酸葡萄”的心態作祟,所以自始至終高層不和,不能團結一致,實力消耗,實為可嘆!
再回顧往昔的歷史,秦朝時,李斯因為酸葡萄心理,見不得同學韓非比他優秀,所以導致韓非死于非命;三國時代,周瑜“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也是一種酸葡萄的心理;清朝時,雍正皇帝對于兄弟爭奪王位,從酸葡萄的心理產生懷恨,最后一個個秋后算賬,所以兄弟鬩墻,令人惋惜。
酸葡萄心理,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不過,我們批評一個人說他是酸葡萄的心理,是酸葡萄的性格;其實,酸葡萄只要經過陽光、和風的催化,它一樣可以轉變成甜蜜蜜的葡萄。問題是陽光在哪里呢?和風在哪里呢?這就是酸葡萄要注意的。在佛教里,把酸澀比成煩惱。一個人與生俱來的無明煩
惱,所表現出來的是貪瞋嫉妒,不但別人不能接受,連自己也引為束縛痛苦。他必需要有佛法的法水滋潤,要有佛光的照耀,得到外力的助緣,使其內心逐漸變化,可能污染的會成為清凈,無明的會成為明理,愚癡的會成為智能,酸澀的會成為甜美。
酸葡萄性格和酸葡萄心理的人,固然是自己器度不夠、眼界不寬、修養不足;更重要的是,當自己尚未成熟時,又遇不到陽光、和風的照拂,反而受到蟲害、霜雪的侵襲,自然無法轉化酸澀為甜美,所以是酸是澀、是甜是苦,自有其差別因緣。
農夫種植葡萄,要悉心照顧,不但要定時灌溉、施肥、除草,甚至在葡萄尚未成熟時,要用紙布包裹,以防昆蟲叮咬。人,照顧自己的真心佛性,也要層層防護,以免受外境的污染。尤其重要的是,我們要有“轉化逆境”的能力,如此才能轉煩惱為菩提,如同葡萄轉酸澀為甜美一樣。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