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榮的市價及收購價均低于股票面額,可見東榮當時在股市信譽之低,東榮是一只沒有肉的微型空殼。但是就這只小殼,并不可限制它的未來主人將其發展成大型中資企業。
李嘉誠與首鋼第二次合作,是收購三泰實業。
1993年,李明治的聯合系進一步斬纜,將旗下的上市公司出售。4月2日,首鋼、長實、怡東又一次聯手,收購聯合系的三泰實業678%股權,每股作價169元,共涉資金314億。收購后,三家的股權分配是:首鋼46%,長實19%,怡東27%。5月,東榮從長實和怡東手中購回其余三泰股份。同月,東榮正式改名為首長國際。大股東仍是首鋼、長實、怡東三家。三泰實業則掛在首長國際旗下。
1993年5月18日,首長國際開始投資,經重整后,將其改名為首長四方。8月12日,收購建筑公司海成集團,斥資174億港元。9月12日,首長國際全面收購寶佳集團,涉及資金11億港元,是首長國際金額最大的一次收購。
經過五次收購后,首長國際在香港站穩腳跟,實力大增,于是,調頭又向內地進軍。與內地政府及企業合作的投資項目,累計資金達百億以上。
從1992年起,中資公司在香港股市借殼上市、招股上市蔚然成風,紅籌股成為股市中令人矚目的股種。香港證券界評出1995年中資上市公司四大天王,市值排名如下:
第一名,中信泰富,4747億港元;第二名,粵海投資(廣東省政府駐港投資機構),894億港元;第三名,首長國際,636億港元;第四名,越秀投資(直屬廣州市政府),509億港元。
1994年,中信泰富躋身香港十大財團榜,據1995年1月1日的《快報》,中泰以375億市值,排名第8位。風頭之勁,連香港老牌華資英資大財團都感到可畏。
有人說,中信在香港坐大,是其背景大。它拉香港超級富豪助威,其中一位是香港首富李嘉誠,另一位是來自馬來西亞的首富郭鶴年。權勢加財勢,任何一家大財團都莫與爭鋒。
有人認為,李嘉誠之所以幫助中資上市,是想撈一點政治資本,好為日后作打算。當然,我們不能肯定地說沒有這方面的原因,但是這并不是根本原因。李嘉誠一貫主張:“利益共享”的投資原則,他深知多個朋友多條路,多一份賺錢的機會。即便不是中資,如果他可以幫到忙,也是會毫不猶豫的去幫的,何況他在幫別人的同時,自己也得到了不少利益,何樂而不為呢?
[投資金律]
“合作”是經商必不可少的策略,除非你不想做大自己。但合作之難又是顯而易見的,這要牽扯到利潤分配的關系。因此,真正的合作建立于誠摯的基礎之上,為雙方的共同利益而謀劃。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