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生活,苦難磨礪了李嘉誠
李嘉誠13歲的時候,他的父親撒手人寰。從此,他不得不離開自己喜歡的學校,過早地承擔起家庭的重任。他生平所找的第一份工作,是通過別人介紹在一家茶樓做小工。每天的生活很單調,起早貪黑,侍候客人——倒茶、掃地、擦桌,生活非常忙碌。但即便如此,他每天也會抽出一點時間,用這點時間來觀察別人如何做生意,如何招呼客戶,如何成交。
而且從茶樓下班之后,他還要秉燭夜讀。往往他想睡覺的時候,已經是第二天他要上班的時間。就是這樣,他靠著自己的努力,在工作的同時又充實了自己的大腦。
到中南公司做學徒后,白天工作晚上的時間全都由自己支配。這時,李嘉誠又給自己定了一個新的目標——利用空閑的時間自學完成中學課程。雖然李嘉誠有非常強烈的求知欲望,但常常為缺少教材發愁。因為他的報酬不高,既要供養母親還要維持弟弟和妹妹的學業,幾乎沒有多少多余的錢用來買教材。但李嘉誠有自己的辦法,他決定買舊教材。當李嘉誠回憶這段往事時這樣感慨:“先父去世時,我不到15歲,面對嚴酷的現實,我不得不去工作,忍痛中止學業。那時我太想讀書了,可家里是那樣的窮,我只能買舊書自學。我的小智慧是環境逼出來的。我花一點點錢,就可買來半新的舊教材,學完了又賣給舊書店,再買新的舊教材。就這樣,我既學到了知識,又省了錢,一舉兩得。”
這段艱辛的打工經歷,使他變得勤快能干,而且豐富了自己的頭腦,使他具備了察觀色的高超本領,所有這一切對他日后從事的推銷工作大有裨益。
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是做不好推銷工作的。剛開始做推銷工作,李嘉誠因沒有經驗而屢屢碰壁。為了做得比別人更出色,他只能“以勤補拙”。那段時間,他每天都要背一個裝有商品的大包,長途跋涉,挨家挨戶推銷產品。在茶樓打工時,他就善于揣摩陌生人的心理,現在做推銷,他的這一特長便有了用武之地。
正是憑著自己的勤勞、機敏以及對用戶心理的準確把握,李嘉誠做推銷的第一年就業績驕人——年終統計,他的銷售額是公司第二名的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