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此時的李嘉誠已經把經營重點轉移到了地產上,而且也收到了相當不錯的效益。因此這次塑膠原料危機,對長江的整個事業來講,影響不會太大。況且,長江公司本身就有充足的原料庫存。李嘉誠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出于公德心。他不能眼看著潮籍塑膠商們就這樣毀于一旦,更不愿整個香港塑膠業就此走向衰落。在李嘉誠的倡議下,數百家塑膠廠組建了聯合塑膠原料公司,甚至有不少非潮籍塑膠商也主動加入進來。
要打破進口商的壟斷,就只有廠家自己直接從國外進口原料。但單個塑膠廠家由于購貨量太小,國外原料商不愿意進行交易。現在由聯合塑膠原料公司出面向國外原料商進貨,需求量比進口商還大,因此很快便達成了交易,從國外購進了相對便宜的塑料原料。
購進原料后,再由商會出面協調,按實價分配給各股東廠家。在廠家聯盟面前,進口商對原料的壟斷不攻自破,不得不自動將價格降了下來。
這樣,籠罩全港塑膠業兩年之久的原料危機,在李嘉誠的鼎力相助之下,終于煙消云散了。
李嘉誠在這次救業大行動中,還有一個驚人之舉。他將長江公司的庫存原料勻出了1243萬磅,以低于市場價一半的價格救援停工待料的會員廠家。在直接購入國外廠商的原料后,他又把長江本身的配額20萬磅,以購入價格轉讓給了需求量相對較大的廠家。
在危難之中,受李嘉誠幫助的廠家多達數百家。李嘉誠此舉真可謂雨中送傘、雪中送炭。他因此也被人們稱為香港塑膠業的“救世主”。
李嘉誠扶危濟困的義舉,為他樹立起了崇高的商業形象,他的義薄云天信譽和聲望聲名遠馳。而這種信譽和聲望又回饋了他無窮無盡的生意和財富。
我們且不論李嘉誠是否有更高層次的思想意識,我們只以商論商,李嘉誠此舉,無疑已是經商的上乘之作。像李嘉誠這樣,救人于危難之中,不但能贏得人緣、信譽及聲望,也會為日后創大業賺大錢埋下伏筆。
其實做人就如同經商一樣。做人切不可為一己私利,切斷他人的退路,不時還應幫人一把。人生活在社會上,與他人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要認為沒有了他人,自己能活得更好。人有時是需要些肚量和精神的。因為風水輪流轉,萬一哪天災難落到自己身上呢?
李氏箴:
信譽、誠實也是生命,有時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