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是一個企業賴以生存的命脈
在商海中,要讓一個初次見面的人認可你,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需要有非常人格魅力,而這個人格魅力靠的就是你的信義。
1957年年末,長江塑膠廠改名為長江工業有限公司。公司總部由新莆崗搬到北角,李嘉誠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廠房分為兩處,一處仍生產塑膠玩具,另一處生產塑膠花。李嘉誠把塑膠花作為重點產品。
李嘉誠不惜重金網羅全港最優秀的塑膠人才,不斷地推出新樣品。可是,因為資金有限,設備不足,嚴重地阻礙生產規模的擴大。李嘉誠擔心陷于前幾年的被動局面,不敢放手接受訂單。
怎樣打破“瓶頸”呢?李嘉誠陷于苦惱之中。銀行許可的貸款額只能應付流動資金。地產、航運、貿易、工業,都在千方百計努力獲得銀行的支持,像長江這樣的小公司,不敢奢望獲得銀行的大筆貸款。更何況此時長江塑膠廠所處的行業環境已發生了變化。當初,李嘉誠的塑膠花從塑膠制品家族脫穎而出,一枝獨秀。但追風跟潮,是香港產業界的看家本領。很快,香港冒出數家塑膠花專業廠。正像人們不知李嘉誠如何獲取塑膠花生產技術一樣,李嘉誠也不清楚同業是如何掌握塑膠花“秘訣”的。所以,長江廠只是先行一步,等待它的,將是與同業的公平而無情的競爭。
李嘉誠到親友中集資招股,籌集的資金用于租賃廠房,添置設備。由于他以前曾赴意大利考察塑膠花,同時對歐洲的企業結構和管理方式抱有濃厚的興趣。他深知私家企業財力單薄,發展緩慢。他看好股份制企業,他決定分兩步走。第一步,組建合伙性的有限公司;第二步,發展到相當規模時,申請上市,成為公眾性的有限公司。而這一切都有待于自我財力的發展。
傷透腦筋之時,一個意想不到的機遇來到他面前。有位歐洲的批發商,來北角的長江公司看樣品,他對長江公司的塑膠花贊不絕口:“比意大利產的還好。我在香港跑了幾家,就你們的款式齊全,質優,美觀!”
他要求參觀長江公司的工廠,他對能在這樣簡陋的工廠生產出這么漂亮的塑膠花甚感驚奇。這位批發商快人快語:“我們早就看好香港的塑膠花,品質品種處于世界先進水平,而價格不到歐洲產品的一半。我是打定主意訂購香港的塑膠花,并且是大量訂購。你們現在的規模,滿足不了我的數量。李先生,我知道你的資金發生問題,我可以先做生意,條件是你必須有實力雄厚的公司或個人擔保。”
然而,李嘉誠竭盡努力,沒有找到擔保人。但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全力爭取,這是李嘉誠的性格。
翌日,李嘉誠去批發商下榻的酒店。兩人坐在酒店的咖啡室,咖啡室十分幽靜。李嘉誠拿出9款樣品,默默放在批發商面前。李嘉誠沒說什么,認真觀察批發商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