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的態度會催你奮進
沒有人生來就是成功的,每一個人成功的背后都隱藏著許多故事。
李嘉誠是位傳奇式人物,他的名字享譽海內外。他是香港最大的土地擁有者,他的地產、金融、酒店、電力、石油等業務遍布世界各地。《華盛頓郵報》稱之為“最富的華人”。他并非繼承祖業,也非出身顯赫的家業。清貧的家境、苦難的童年、一貧如洗的“打工仔”、“擁有億元資產的巨富”構成了李嘉誠成長、發展的軌跡。他是如何實現這奇跡般的飛躍的呢?
李嘉誠曾說:“我在創業初期,幾乎百分之百不靠運氣,而是靠工作、靠辛苦、靠工作能力賺錢。你必須對你的工作、事業有興趣,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李嘉誠是一個立下決心要打造自己的事業王國的人,他不希望自己人生計劃落空。面對人生坎坷,他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靠自己的打拼,定會成為一個強者。在他看來,成大業者必須自強不息,要有戰勝一切的雄心,只有敢于向一切艱難挑戰,才可能開創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李嘉誠,1928年7月29日出生于廣東潮安縣府城(現潮州市湘橋區)北門街面線巷一座古宅的書香世家,父親李云經是當地一位德高望重的教師,曾任校長。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汕頭淪陷后,年僅10歲的李嘉誠隨父母背井離鄉過了兩年的流浪生活。1941年,李嘉誠一家輾轉來到香港,投奔李嘉誠在香港的舅舅莊靜庵。
到達香港后,為了入鄉隨俗,盡快適應香港的生活,同時也為日后作準備,李云經要求李嘉誠首先“學做香港人”,要盡快攻克廣州話和英語這兩個語關。
李嘉誠遵秉父旨,勤學苦練。即使后來因父親早逝,李嘉誠輟學到茶樓、到鐘表公司當學徒,每天10多個小時的辛苦勞作之后,他也從不間斷堅持業余學習廣州話和英語。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后,李嘉誠熟練地掌握了這兩門語,為了后來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李嘉誠一家到香港不久,香港也被日本占領了,生活艱苦可想而知。更不幸的是,李嘉誠14歲那年,他的父親因病去世。
懷著對父親的承諾和對家庭的責任,身為長子的李嘉誠謝絕了舅父繼續供他讀書的好意,毅然決然地輟學求職。他要掙錢,要掙好多好多的錢。此時,這個14歲的少年只有一個信念,就是要養活母親和弟妹,他必須掙錢。從此,李嘉誠稚嫩的雙肩挑起了生活的重擔,走上了一條需要不斷掙扎、奮斗的人生道路。
為了一家人的生活,李嘉誠開始到一家茶樓去當跑堂,他每天天不亮就要到茶樓去燒水。白天不停地招呼客人,晚上11點多才能回家,這對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來說,實在是太累了。但是,為了生存他只能默默承受。就這樣,李嘉誠一天的收入也才勉強可以糊口。當時,正值戰亂,物資奇缺,物價飛漲,這使李嘉誠一家人的生活異常艱難。
兩年多的茶樓生活,磨煉了李嘉誠吃苦耐勞的品質,同時也使他認識到,要改變自己的貧困命運,就必須去努力奮斗,去闖天下,他立志要出人頭地。于是,他辭去了茶樓的工作,來到一家塑膠廠當上了推銷員。他不辭辛苦,四處奔波,觀察市場,捕捉信息。李嘉誠憑著自己機敏的頭腦、得體的語,一次又一次地贏得客戶的信賴,使產品的銷量大增。為了彌補自己知識水平的不足,每天深夜李嘉誠都刻苦讀書。由于李嘉誠工作勤奮、好學上進,深得塑膠廠老板的賞識,年僅20歲,他即被提升為經理。但是,李嘉誠有更遠大的理想,他要成為一個實業家,他要出人頭地。于是,李嘉誠不顧老板的再三挽留,毅然辭去了待遇優厚的經理職務,又開始了他的奮斗生涯。
1948年年底,李嘉誠租了幾間破房子,雇了幾個工人,創立了“長江塑膠廠”,主要生產玩具和家庭用品。建廠初期,由于資金少,人才缺,因此,采購、設計、施工、推銷都要靠自己。雖然李嘉誠苦心經營,但幾年下來,塑膠廠仍面臨著很大的困難,李嘉誠沒有灰心,他仍然勤奮地工作,執著地追求著。
20世紀50年代后期,通過觀察市場,李嘉誠發現,塑料花在香港市場上特別走俏,而且隨著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塑料花的需求還會不斷增加;在產品外銷中,李嘉誠又發現美洲和歐洲也出現了塑料花熱,幾乎每個家庭、辦公室都要用塑料花來點綴。可見塑料花具有很強的市場潛力。于是,李嘉誠決定轉而主要生產塑料花。
1957年,“長江”的塑料花出廠,投入市場后一炮打響,李嘉誠在香港名聲大振。隨后,“長江”塑料花又銷往歐美市場,獲得了很高的聲譽,長江塑膠廠財源滾滾,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塑料花廠。這樣,一幢新型樓房代替了昔日的幾間破廠房,長江塑膠廠變成了“長江實業有限公司”。
當塑料花給李嘉誠帶來巨額利潤時,他并沒有因自己由一個“打工仔”變成“塑料花大王”而陶醉。他冷靜地分析市場趨勢,一方面不斷擴大塑料花的銷路,一方面又把目光瞄向了新的目標——房地產。
李嘉誠認為,香港是個彈丸之地,50年代后,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口不斷膨脹,居民的住宅日趨緊張,因此,地產業的前景不可限量。于是,李嘉誠經過長時間的冷靜思考,以其超人的膽識,果斷地做出了他一生關鍵性的選擇。1957年,李嘉誠在自己工廠附近買下一塊工業用地,靠貸款建造了幾幢住房和一幢12層的辦公大樓,然后出售,收回的錢再用來購地、建房……就這樣,李嘉誠的地產業“滾雪球”式地發展著。李嘉誠知道,香港人多地少,地皮永遠珍貴,因此他經營房地產不是急于求利,而是按部就班地發展著。這樣,到1972年李嘉誠的長江實業有限公司已擁有100多萬平方米的樓宇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