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投資,降低不必要的風險
“不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是最成功的保險法則。經商需要冒險,但是更需要保險。
李嘉誠是一個堅持“不能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精明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特別是80年代,國界是一個重要的界限,事業的發展,一般還是以本土較為穩妥,遠渡重洋把資金投到國外,尤其是大規模投資,即使不是一件“期期以為不可”的事,也須“一看二慢三通過”。況且開拓海外市場與投資不同,前者只是把產品銷售到國外罷了,生產乃至整個事業的根基還在國內,還牢牢地控制在手中,而后者的風險就大得多了。
但是李嘉誠不這樣想。這除了他生活在香港這個全面開放的港口城市之外,還由于他充分看到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在他的心目中,由于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地球已經越變越小,成了所謂的“地球村”,一個有志于大事業的投資家,要有包容天地,并吞八荒的氣魄,而不應該為國界所限制。
于是,在收購了香港一些企業特別是英資企業之后,李嘉誠開始了大規模的跨國投資。
1987年5月美國《財富》雜志寫道:
“在太平洋上空的一班航機上,坐在閣下旁邊那位風塵仆仆的華人紳士可能正趕赴紐約或倫敦收購你的公司。由香港到雅加達,這些精明的華籍企業家近年賺得盤滿缽滿,東南亞已不再能容納這些非池中之物了。在有家族聯系的中國,他們已成為最大的海外投資者。時至今日,這些名列世界首富榜的億萬富豪為了分散風險而投資在西方國家。
“58歲的李嘉誠先生是最具野心的收購者。在50年代初期,他以制造塑膠花開始他的事業。現今,他準備了20億美元(約折港元120億)收購他認為是超值的西方公司。”
李嘉誠正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大舉進軍海外的。在大規模行動前,李嘉誠已在海外投資小試牛刀。1977年,首次在加拿大溫哥華購置物業;1981年,李嘉誠在美國休斯敦,斥資2億多港元收購商業大廈;同年,他再次斥資6億多港元,收購加拿大多倫多希爾頓酒店。在短短數年中,李嘉誠個人或公司,在北美擁有的物業有28幢之多。
馬世民充當了李嘉誠的“西域”大使。他是力主海外擴張調門唱得最高者。李嘉誠早就萌生締造跨國大集團的宏志,現在和黃、港燈相繼到手,現金儲備充裕,自然可以顯身手。
不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只籃子里,的確是一條重要的投資法則,其作用主要是防止不利的情況。再用一句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就是“東方不亮西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