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家族內也有親屬提出原有祖屋面積過于窄小,族人居住多有不便,強調這樣的祖屋既與李嘉誠今日在香港之顯赫地位不相稱,又無法更完美地紀念李氏先祖之功德,紛紛希望擴大祖屋原有的面積。
潮州市政府對李嘉誠祖屋的修復十分重視,積極配合與支持李嘉誠祖屋的擴建工作。居住在面線巷左鄰右舍的鄉親們,感動于李嘉誠捐建“群眾公寓”的同時,因為并不安排族人人居,覺得擴建祖屋在情理之中,對這件事紛紛表示理解與合作。人們從心理上乃至行動上都做好了搬遷讓地的準備。
在狹小悠長的面線巷,收置行囊準備搬遷的眾鄉親們只等候著李嘉誠的一聲令下。
這是一次“德”與“孝”的沖撞。
然而李嘉誠并沒有這樣做。
從小飽讀儒家經典,擇其德善而處世為人的李嘉誠,對這個問題考慮得更全面、更深遠,他不論窮前富后,都十分注重陶冶自己的情操,不斷完善自己。
在認真思考之后,李嘉誠決定不擴大面積。他打算就在原有面積的基礎上建造一棟四層樓房,以供族人居住。他給那些深表疑惑的親屬解釋說:
“雖然目前要拿多少錢,擴充多大的面積都不是問題。但是要想一想,這樣做的后果必然會影響到左鄰右舍的切身利益,我們不能拿鄉親們的祖屋來擴充自己的祖屋,絕對不可以以富壓人,招致日后被人指責。”李嘉誠這一行為在讓人感動之余又給他自己帶來了極高的聲譽。
你可以想一下一個品德如此高尚的人,別人怎么會不樂意跟他合作呢?李嘉誠在生意場上只有對手而沒有敵人,可以說是情理之中。做生意就一定要與人打交道,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這些人,有你認識的,但大部分是你不認識的。不管是否認識,都要真誠相待,表現出自己最真實的一面,這樣才能發展良好的關系,關系有了,生意就好做了。
李氏箴:
對人誠懇,做事負責,“多結善緣”,自然多得人的幫助。淡泊明志,隨遇而安,不作非分之想,心境安泰,必少許多失意之苦。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