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外之物,取于社會,用于社會
什么才是真正的財富?并不是說你已經有了多少的財產和資本。表面上看起來很風光的人內心往往都會很空虛,因為他們不知道除了金錢之外還有什么值得他們付出的東西。
但李嘉誠和他們不一樣,李嘉誠的財富,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財富。他資產眾多,卻從不炫耀,而且他還熱心公益事業,用自己的努力去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這才是真正的財富,這才是名利雙收的富貴!
李氏于1950年創立長江工業,以經營塑膠制品起家,之后轉型為物業公司,并于1972年在聯交所上市。到1979年及1985年,李嘉誠更先后收購和黃及港燈拓展業務。創業至今已有56年,李嘉誠的“王國”由最初的塑膠花發展至現時涉及物業發展及投資、港口及相關服務、電訊、酒店、零售、能源、基建、財務及投資、電子商貿、建材、媒體和生命科技等,業務遍布全球54個國家,統領約22萬名員工,規模之大可謂富可敵國。
李嘉誠少年時家境并不富裕,自小便出來幫補家計,也許是因為有這些刻苦經驗,他白手興家后,始終不忘回饋社會。基于擁有這樣的信念及締造美好世界的祝愿,李嘉誠于1980年成立“李嘉誠基金會”,主要對內地及外地的教育、醫療、文化、公益事業作出有系統的資助。根據基金會網站公布的數字,二十多年來,基金會已捐出及承諾之款項約77億元,其中64%用于內地的助教興學、醫療扶貧、文化體育事業。他又積極推動旗下企業集團捐資及參與社會公益項目。基金會的項目亦為不少人所熟悉,包括為內地偏遠地區貧困病人提供“醫療扶貧”行動;推出全國寧養醫療服務計劃及捐資籌建和發展長江商學院等。
2005年,李嘉誠捐贈10億元予香港大學醫學院,以協助提升港大的發展能力。這筆捐款的數目為亞洲歷年來單一捐款紀錄之冠,引起社會轟動。
出于一份“飲水思源”的情懷,也因為自幼家貧,未有接受正規高深教育的機會,令李嘉誠至今引以為憾。故此,他20多年來累計捐資逾23億元,獨力支持在家鄉潮汕地區建立汕頭大學,以推動這個發展基礎薄弱的地方的文化及經濟發展,令一眾“同鄉子弟”能夠得到“知識的力量”。
2006年,李嘉誠對外宣布,將未來將他個人三分之一的財產將捐獻給公益事業。將部分資產歸入其一手創建的李嘉誠基金會。而在這一年的《福布斯》排行榜中,李嘉誠的個人財富大概約為1500億人民幣。
李嘉誠在長和業績會上表示:“基金會是我第三個兒子,基金會的分量有一日一定不會少于我的財產1/3。基金會由1980年成立至今,捐款已近80億港元,未來如有好的項目,基金會一定會捐出更多。基金會內擁有股票及現金,但一定不會影響長實、和黃或赫斯基的業務。”但基金會現時擁有多少財產,他從來沒有透露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