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藝術家凡·高,生前常常是在饑貧交困和不被理解中度過,可卻從不怨天尤人。從凡·高那許多的關于貧窮礦工的素描和普通人物的繪畫,我們看到一種對苦難的關注。他自愿到比利時南部貧窮礦區當牧師期間對礦工的護愛,對老妓女西恩的熱情,都可以看到這種人性里博愛的慈悲。這是源自生命本身的愛,我們從他的畫《打開的圣經、蠟燭和小說》可以看到神性。米勒的祖母告誡米勒的話:“記住,弗朗索瓦,你首先是個基督徒,然后才是藝術家。”同樣也完美地體現在凡·高的人生里。
上帝永遠是讓天才受苦難的,這已經成為一種象征。身前不被世界理解與原諒、靠弟弟救濟過日子的凡·高生命是灰色的,我們從他許多暗色調的作品里可以讀到這種悲哀。可就是在這跌宕的人生里,繪畫的主線卻一直貫穿著。
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要努力去了解別人,盡量讓別人了解,實在不被理解,那就順其自然吧。正所謂清者自清,濁者自濁,身正不怕影子歪!
老子以自身的經歷勸慰我們:只要心中有愛,只要個人有才,不要害怕不被人理解。腹有詩書氣自華,飽學的儒者,自然是溫文儒雅,“山不自高,水不自深”。還擔心別人不理解、不知道嗎?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