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的“美”,當時就感動過好多人,得到好多人的尊敬。比如,唐朝的長樂公主將要下嫁,唐太宗特別喜歡這個女兒,因為她是皇后親生的,于是就下令給有關官吏,她的嫁妝要隆重,是永嘉公主的一倍(永嘉公主是長樂公主的姑姑)。
魏徵覺得這種做法不妥當,直進諫。他用東漢明帝劉莊以光武帝劉秀封賞自己兒子的事來作比較,來封賞自己的兒子。魏徵說:“當年漢明帝要封賞自己的皇子,說
‘我的皇子豈能同先帝的皇子相提并論!’敕令封給自己皇子的封地是先帝光武帝的皇子楚王劉英、淮陽王劉延的一半。如今您給公主的陪嫁,是給她姑姑陪嫁的一倍,恐怕和漢明帝的英明做法不一樣吧!”唐太宗將這件事告訴了皇后,皇后忍不住贊嘆地說:“臣妾多次見陛下稱贊、看重魏徵,不知是什么緣故。現在看他援引禮義來抑制皇上的私情,才知道他真是社稷之臣啊!臣妾與陛下結為夫婦,多承陛下的恩禮,但每次提什么建議,還都要察看一下陛下的臉色,不敢輕易冒犯陛下的威嚴,何況他是處在人臣的疏遠的地位,卻能如此直諍諫,陛下不能不聽從。”皇后將自己和魏徵進行比較,認識到魏徵美之所以美,一是說話有道理,二是敢于冒犯皇帝的威嚴,三是沒有私心,全為了社稷之大業。
再說唐太宗能有這樣的氣度,真是很不容易了,不過有時候魏徵當面強諫,弄得唐太宗下不了臺,唐太宗也很受不了。有一次唐太宗退朝回宮,生氣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了這個鄉下人。”長孫皇后很少見到他發這么大的脾氣,問要殺了誰。唐太宗說:“還不就是那個魏徵,總是在朝堂上當眾羞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皇后聽了,也不表態,馬上退回內室,穿戴好一套朝見的禮服站在庭堂上,唐太宗吃驚地問:“這是干什么?”皇后說:“臣妾聽說,如果君主賢明,那么臣下就正直。如今魏徵很正直,正是因為陛下賢明的緣故,臣妾怎能不慶賀呢!”長孫皇后的一番美,把唐太宗的滿腔怒火澆滅了,轉而高興起來了。
后來魏徵死了,唐太宗很傷心,親自為他寫了墓碑的碑文,還說了一番美,流傳于世:“用銅做鏡子,可以整理衣帽;用歷史做鏡子,可以知道興亡的道理;用人做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過失。我經常用這三面鏡子來檢查自己的得失。如今魏徵去世了,我就少了一面鏡子啊!”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