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社會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我們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除了文化知識,還有哪些常識和觀念是必須要通過教育來灌輸給孩子們的?除了技能,我們還應該在精神上給予孩子們什么樣的幫助?
關于教育,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這不僅要求個人均衡協調地發展,更要求每個人都成為社會中和諧的一分子,遵循社會的規則,與周圍的人和睦相處,在社會分工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處理好社會中的各種關系,這些都是對于一個人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社會和諧的基礎。一個均衡協調發展的人,應當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如同吃飯講究飲食結構平衡一樣,不能總是吃偏食,長期這樣下去營養就會不均衡,就容易出毛病。在攝入精神食糧的時候,道理也是一樣的。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要想成為一個身心健全的人,就需要學習各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拓寬視野和胸懷。這不僅需要學好課堂的書本知識,還應該根據自己的興趣大量攝取課外的知識。一些知識不僅要向書本學習,可能還要向身邊的人學,向大自然學,甚至有些是在玩耍中學習;一些知識可能只有在社會課堂的實踐中才能領悟到。同時在這些知識的學習中,不僅要獲取學習的能力,還要有動手、實踐的能力,獨立思考、處理問題等能力。多方面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培養,是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長所必需的。
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里,很多家長都認識到學習知識和提高技能的重要性,但相對地忽略了做人和品行的教育,甚至由于嬌生慣養養成了很多不良的作風和惡習。曾國藩在他的家書中說:“貧家兒女愈看得賤愈益長大,富戶兒女愈看得嬌愈難成器。”雖然近年有些家庭已經改變獨生子女結構,但絕大多數仍是獨生子女家庭,于是無論貧家還是富戶,似乎很少有不嬌慣子女的。更有甚者,由于在家中孩子是眾星捧月的“小皇帝”“小公主”,大人的嬌慣使他們只會向別人索取,受不得半點委屈,在家里橫行霸道慣了,到了社會上也有恃無恐。在某所高校里曾發生的一件惡性兇殺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同宿舍的幾個男生在一個家境較好但極其缺乏教養的學生帶領下,經常欺辱一個家境貧寒的學生,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其欺辱手段令人發指。后來這個被欺辱的學生不堪忍受,心理被嚴重扭曲,最后決定干掉欺辱他的同學。當他殺到最后一個同學時,他猶豫了,因為這個同學雖然也有過欺辱他的行為,但曾向他表示過歉意,而且還請他吃過一頓飯,于是他在喪失理性的瞬間還是記起了這個同學的好處,最終沒有害他。區區十幾塊錢的一頓飯救了這個孩子一條命。這個事件曾經鬧得沸沸揚揚、影響很大,這嚴酷的事實提醒我們,必須自省和反思教育中的很多問題。這個行兇的學生不懂得用合法的方式保護自己、解決問題,而采用這種極端的手段,固然要受到法律無情的制裁,但其他人就真的置身事外了嗎?學生間的矛盾和積怨,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么長時間為什么學校的老師對此毫無覺察或不聞不問呢?那幾個以欺辱弱者為快樂的大學生,他們從小受到的又是些什么教育?難道他們的死自己就一點責任都沒有嗎?而給予他們教育的老師、家長們又該負有什么樣的責任呢?現在很多家庭都是一根獨苗,經常是兩代人甚至三代人呵護這么一個孩子,家里的百般嬌寵使他們心里只有自己沒有別人,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輕視甚至蔑視別人的感受和存在,只懂得無條件地接受別人的愛,卻不懂得如何去愛別人,甚至以強欺弱、霸道蠻橫。對于這樣的子女,家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是他們把自己的孩子推到了危險的邊緣,從小不吃虧,總是欺辱別人,最終吃了一個滅頂之災的大虧。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文明歷史的民族,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仁”的哲學概念,希望天下歸仁、共享太平,“仁”就是仁愛、善良。戰國時期的哲學家、教育家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善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馬克思也曾說:“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如果我們的教育能使這些理念從小根深蒂固地扎根在孩子們心里,使他們懂得同情弱者,識別善惡,文明禮讓,明辨是非,才能遠離那些噩夢般的慘劇,在使別人幸福的過程中,自己也得到了幸福。
在我們的教育中,也經常談到愛,從小我們就接受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教導,但有時對于年齡比較小的孩子來講它顯得有些空泛,因為找不到具體的對象和目標,更不知道如何去表達和體現這種愛,那么不如從愛你的父母,愛你身邊的人做起。讓孩子們從小從細微的事情中懂得感恩和報答。愛因斯坦說:“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著別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勞動,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分量來報償我所領受了的和至今還在領受著的東西。”正如雨果在他的名著《悲慘世界》里的一句名:“幸福的人希望大家都幸福。”從這些話語中我們都能夠感受到一顆感恩的心,如果我們的孩子都能以這樣的一顆心去對待他人和社會,這個社會就可能更加美好、和諧。
對于孩子一生的發展,良好的品行與教養的培育也至關重要。有一位在加拿大讀書的中國留學生說,有兩件事對她觸動很大,一件事是她的一位中國同學在考試時作弊。這位同學平時成績還可以,大概是認為作弊不是什么大事,所以在考場中作弊被發現了還不以為然。但加拿大校方的處分非常嚴厲,或者公開檢討,或者退學回國,認為不能對不誠實的行為給予絲毫縱容。這個在中國學生認為不是大事的行為被外國人如此重視,她內心受到強烈震動。另一件事,她暑期打工,負責整理學生宿舍的衛生,發現最臟的宿舍是中國留學生的,地上到處是紙屑,而其他國家留學生在離開宿舍時都把紙簍倒干凈了。對于影響他人利益和公共秩序的種種陋習,中國人在自己的國家里,有時參照不明顯,所以習以為常,但一到講文明的發達國家,隨地吐痰,亂扔垃圾,公共場合中大聲喧嘩,買東西不排隊,不看信號燈橫穿馬路等行為就十分顯眼,被人鄙夷,甚至影響外國人對中國的看法。如果中國的學校把文明禮貌,像抓分數那樣抓,文明就會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生根發芽,發生巨大改觀,積聚出巨大的中華文明的力量。
如果說傳授給孩子文化知識是必需的,那么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更是必不可少,并且更加不容易,因為沒有現成的教材,沒有固定的老師,不能速成,也無法通過考試來檢驗。因此,不管是前人還是現在的教育界,都在不斷地探討和求索如何通過德育進行做人的教育,塑造美好的心靈。老子、孔子、孟子都對人的修身提出了很多建議。中國明朝的大科學家、思想家徐光啟,既是一名鉆研中國文化的學者,又積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他曾倡導以“孔孟之道與天主教的融合”,來教化中國人的良好愿望和哲學思想。而另一位中國近代的教育家蔡元培則認為,應以美育教育來代替宗教對人的教化作用,他說:“美育是自由的,宗教是強制的;美育是進步的,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宗教是有界的。”盡管這些人的看法有所不同,但同樣的目的都是希望使人們受到道德品質的教育,使心中有一個做人的正確準則。使人懂得規矩,知道方圓,遵紀守法,不自私、不狹隘、識大體,做一個善良而誠信、平等而博愛的人。唯有這樣,我們所學到的知識和才華才可能服務于社會、有益于社會,我們也因此而成為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只有和諧的人們聚集在一起,才可能構成一個和諧的社會。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