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透對方心思才能說對話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打敗項羽,平定天下之后,開始論功行賞。這可是攸關后代子孫的萬年基業,群臣們自然當仁不讓,彼此爭功,吵了一年多還吵不完。
漢高祖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就封蕭何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心中卻不服,私底下議論紛紛。
封爵授祿的事情好不容易塵埃落定,眾臣對席位的高低先后又群起爭議,許多人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七十次傷,而且率兵攻城略地,屢戰屢勝,功勞最多,應當排他第一。”
劉邦在封賞時已經偏袒蕭何,委屈了一些功臣,所以在席位上難以再堅持己見,但在他心中,還是想將蕭何排在首位。
這時候,關內侯鄂君已揣測出劉邦的心意,于是就順水推舟,自告奮勇地上前說道:“大家的評議都錯了!曹參雖然有戰功,但都只是一時之功。皇上與楚霸王對抗五年,時常丟掉部隊,四處逃避,蕭何卻常常從關中派員填補戰線上的漏洞。楚、漢在滎陽對抗好幾年,軍中缺糧,也都是蕭何輾轉運送糧食到關中,糧餉才不至于匱乏。再說,皇上有好幾次避走山東,都是靠蕭何保全關中,才能順利接濟皇上的,這些才是萬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個曹參,對漢朝有什么影響?我們漢朝也不必靠他來保全啊!你們又憑什么認為一時之功高過萬世之功呢?所以,我主張蕭何第一,曹參居次。”
這番話正中劉邦的下懷,劉邦聽了,自然高興無比,連連稱好,于是下令蕭何排在首位,可以帶劍上殿,上朝時也不必急行。
而鄂君因此也被加封為“安平侯”,得到的封地多了將近一倍。他憑著自己察觀色的本領,能善道,舌燦蓮花,享盡了一生榮華富貴。
孔子說:“巧令色,鮮矣仁。”但是,在這個時代,不巧,不令色,并不能彰顯你的仁德,有時反而突顯你的不識時務。
人們的與色有時是簡單外露的,對它的體察是容易的;有時是復雜隱蔽的,對它的體察就比較困難。一般來說有以下幾點應注意。
首先,性格定向和語定位。社交中的察觀色,說到底是對對方談舉止、神態表情的微妙變化及其含義進行捕捉和判斷,是一個“由表及里”的過程。
性格定向和語定位,是這個過程的第一步。
性格定向就是通過對其表情、語、舉止的觀察分析,掌握其性格類型。你可以甩出一兩個對方很敏感的問題,靜觀一下他的反應方式和程度。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觀察一定要細致入微,千萬不要因為對方看上去似乎毫無反應,就斷定他是傻瓜,正如看了悲劇,有人流淚,有人木然,你不能說木然的人就沒有被感動。在摸透了對方性格類型之后,就要設法捕捉最能反映他思想活動的典型動作和典型部位,也就是“語點的定位”。眼、手、腿、腳、身體每一部位的肌肉,都可能是“語點”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