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說道:“毛遂,我與你家主公談國事,你一個小小的門客多什么嘴,下去!”
毛遂不但不下去,反而又向楚王走近了五步說:“楚王,你不要只顧左右而他事,我說的歃血為盟聯合抗秦救趙的事就是國政大事,你只說答應不答應聯兵抗秦吧。你不答應,我離你只有五步,我一下子就能置你于死地!”
楚王嚇得魂飛魄散,馬上答應與平原君趙勝歃血為盟,出兵解救趙國的都城邯鄲。事情果然也如毛遂所說那樣,楚國發兵泰國,秦國退兵了,趙國解救了。
平原君簽訂“合縱”盟約之后歸來,回到趙國,說:“不敢再鑒選人才了。我鑒選人才,多的千人,少的百人,自以為沒有失去天下的人才;今天卻在毛先生這里失去了。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趙國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呂。毛先生用三寸長的舌頭,強似上百萬的軍隊。我不敢再鑒選人才了。”于是把毛遂作為上等賓客對待。
因此,在一些重要的關頭,領導也會碰到棘手的難題,如果在此關鍵時刻,其他同事都束手無策的時候,你卻挺身而出,使問題迎刃而解,那么,不僅你的同事會佩服你,你的領導會更高看你一等。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一些人受到諸如“關鍵時刻掉鏈子”的埋怨,這樣的下屬中不會受領導的喜歡的。像“砸鍋”這類的事情比比皆是。
馬謖是諸葛亮手下的大將,屢立戰功,也算是一位功臣,然而卻留下了大意失街亭的遺憾。司馬懿出兵進攻街亭這個咽喉要塞,為諸將提供了一個表現才能的好機會,馬謖也瞅準了這個關鍵時刻主動請求把守街亭。諸葛亮深知街亭的戰略意義重大,提醒道:“街亭雖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休矣。汝雖深通謀略,此地奈無城郭,又無險阻,守之極難。”馬謖立功心切,立下軍令狀,但他的想法并未如愿。街亭失守,打亂了諸葛亮出歧山的計劃,馬謖不僅沒能立功,還喪失了卿卿性命,真稱得上“十清一俗”。而同去的趙云、鄧芝卻表現甚好,沒有損兵折將,還保證了軍資什物的安全,深得孔明的喜歡。孔明親自率領諸將出迎,見到趙云說:“是吾不識賢愚,以致如此!各處兵將敗損,惟子龍不折一人一騎,何也?”鄧芝回答說:“某引兵先行,子龍獨自斷后,斬將立功,敵人驚怕,因此軍資什物,不曾遺棄。”孔明夸獎道:“真將軍也!”還賞賜趙云50斤金子,取絹一萬匹賞給趙云的部卒。趙云推辭不受,孔明更是倍加欽敬,嘆道:“先帝在日,常稱子龍之德,今果如此!”
同樣的關頭,同樣的機遇,馬謖把事情辦砸了,趙云和鄧芝卻把事情辦得很好,一個傷了孔明的心,一個贏得了孔明的賞識和敬佩,所以,關鍵時刻表現自己有很多經驗值得總結。
關鍵時刻的難題最能考驗人,所以必須具備沖上去的勇氣。有的下屬確實有才能,但害怕困難,或者采取事不關已高產掛起的明哲保身的態度,因而不敢在緊要關頭站出來,自己的才能也不會被人發現。但是,單憑滿腔熱情和勇氣并不足夠。關鍵時刻表現出色還必須知彼知己,方能百戰不殆。馬謖雖然具備了足夠的勇氣使他承擔了守街亭的重任,但他并不了解敵我雙方的情況,沒有認真觀察地形,同時剛愎自用,不聽勸諫,于是稀里糊涂打了敗仗。老古語也說,沒有金鋼鉆,不攬瓷器活。即不能正確估價自己的能力,也不能估計事情的難度,勢必有很大盲目性。馬謖在估價自己時認為“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馬謖在估價對手時放:“休道司馬懿、張邰,便是曹睿親來,又何懼哉!”馬謖看了街亭地勢后,還嘲笑孔明多心,還違背孔明的交代駐軍在山頭上,卻執意不聽王平的勸告。這些失誤沒有理由不導致失敗。如果馬謖能正確分析敵我形勢,不致于到這種結局。
老實人啟蒙:
在知彼知己的基礎上,基本上能心中有數。知己者明,知彼者智。如果認為關鍵時刻有把握解決好難題,要毫不猶豫地承擔下來,取得領導的賞識。如果認為自己把握不大,也不要打腫臉充胖子,不要硬著頭皮硬上,如果是領導安排的要向他說明自己的難處,須知,推辭掉的代價并不比失敗的代價大,這樣做也可以把機會讓給別人。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