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們長期地培養。按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的說法,創新的核心含義是“引入新要素”、“實現新組合”。他認為創新要求在原有框架中引入新要素,因而必然包含著對舊有的“創造性破壞”。這對于我們開發、培養創新意識是有啟迪作用的。我們在接觸一個事物、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要敢于打破常規,從別人認為是荒誕的、離奇的、不可思議的角度出發想問題,大膽引進新的東西。
要開發、培養、增強自己的創造能力,就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要打下扎實寬闊的知識基礎
科學的創新來不得半點虛假,除了憑真正的成果取勝外,沒有任何捷徑可走。知識基礎是對前人智慧成果的繼承,是形成創造力的必要條件,離開了扎實寬闊的知識基礎,就不可能順利地開展創造性活動。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多掌握一些知識,就會多一條思路。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我們每個人不能只擁有單一的學科知識,而必須擁有跨學科的知識結構。如此,才會多一種專業眼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才會比知識結構單一的人更容易產生豐富的聯想,因而也更加容易形成新思維。
現代科學高度分化與高度整合的這一趨勢要求人們在成為專才的同時,努力成為“通才”。美國對1300多名科學家的跟蹤研究證實,有成就的科學家絕大多數是靠通才取勝的。通才在解決問題時不會被約束在狹隘的直線思維當中,并能從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中找到靈感。而一旦停止知識更新和接受新事物,今天的“先生”就可能會變成明天的“學生”,后天的“門外漢”。
(2)要積極開發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和關鍵所在。人的思維有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和直覺(靈感)思維三種基本形式。與直接和具體反映客觀事物的感覺和知覺不同,作為人類認識的最高形式的思維,是對客觀事物間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從思維活動結果來看,上述三類思維活動又可以分為“再現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兩大類。心理學界目前對創造性思維的理解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創造性思維是指在發明創造中直接導致創新方式的思維活動形式。與“再現性思維”不同,“創造性思維”具有以下重要的特征:思維狀態的主動性、思維方向的求異性、思維路徑的綜合性和變通性、思維進程的突變性和頓悟性、思維成果的新穎性和獨創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