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高中的教育改革
劉紫微
(北京大學2010級社會學系本科生)
一、選題的方法
近年來,有關教育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人們一方面希望能夠找到取代高考制度的考核方式,另一方面希望對廣大中小學傳統的應試教育有所突破。在面向中小學教育改革的聲音中,“素質教育”與“綜合素質培養”等詞匯不絕于耳,但在過去的十幾年中,真正能夠在這個方面有所突破的學校并不多見,大多數只是換了表面形式,實際上還是無所不用其極地為高考磨刀。
在這樣的背景下,北京市某重點高中b校于2010年秋開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改革的內容非常新穎,旨在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并切實提高其綜合素質。但是,改革也招致不少的質疑甚至是反對。人們普遍懷疑,這樣的改革是否能夠讓學生在中國的高考獨木橋的大背景下有足夠的競爭力,獲得社會的認可。另一方面,即使是贊同改革思路和主旨的人,也認為有不少地方需要調整和改善。
本研究試圖通過對正在經歷改革的教師和學生的訪談,了解改革的推行狀況以及他們的直觀反饋,由此對改革的內容進行全面的概括,對改革初步成果做出相對客觀的評價。基本采用面對面的深度訪談的定性研究形式,希望以此了解到研究對象更深層次的感受。由于筆者是該校的畢業生,雖然并未經歷這次改革,但通過和從前任課的老師聯系能夠比較方便地進行實地采訪。
研究的采訪對象共10人,分為兩組,一組是老師,一組是學生。采訪的老師均為高一或者高二的,共5位,為了增加被調查對象的代表性,其中兩位為英語老師,一位為數學老師,一位為語文老師,還有一位是外籍教師。由于高三部仍實行從前的應考模式,并未實行改革,且高三老師較為繁忙,所以研究中沒有對高三老師進行采訪。而對學生的采訪除了高一高二的3名學生,也包括兩位高三的。但由于高三的學生學業壓力大,午休時間短,故只能通過人人網留的方式進行簡單的問答采訪,而非面對面的訪談。
此外,本次調查的一個遺憾是沒有能夠與設計推行該改革的校長取得聯系。據了解,校長等級觀念較重,且工作繁忙,要想見他并非易事。在受到多個人員阻攔后,筆者試圖用郵件方式與校長進行溝通,但是并未收到回復。因此,關于本次改革的官方理念和原始動機只能詢問一些了解情況的老師。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