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ct id="bygrh"></delect>
  • <button id="bygrh"></button>
    <em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em>

  •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nav id="bygrh"></nav></label></div>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div>

          1.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科場現形記 > 二、本科生的學習

            二、本科生的學習

            二、本科生的學習

            由于筆者不太了解本校研究生的學習,而來自臺灣的研究生交換生們由于無法選課、只能旁聽,他們對北大研究生學習情況也不甚了解,難以展開比較。因此筆者在這一部分僅針對本科生的學習來做一些比較。

            1

            課程設置

            臺灣各所大學安排的課程類別存在差異,整體上與北大比較的話,既有相似亦有不同之處。兩邊的大學都有全校必修、選修,專業必修、選修等課程設置。在全校必修課中,北大有公共政治課,要求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臺灣的大學沒有公共政治課,類似的課程為“公民”、“中憲”、“國發”等,每位授課老師會講不同的內容,如憲法、時政新聞、公民素養、公民精神等。北大的軍事理論課,臺灣高校稱“國防”課;北大除學習軍事理論之外還要求學生在大一暑假參加軍訓,而在臺灣并不要求大學生參加軍訓,男生參加軍訓可以抵兵役,對女生則沒有硬性要求。

            在上課時間上,臺灣交換生反映北大周六日也安排了較多課,不少北大學生周六日也忙于上各種課程。北大安排在周六日的主要是雙學位課程,也有部分院系的專業選修課。一個重要原因是修雙的學生來自各個院系,若把課程安排在周一至周五,可能會與部分學生的專業主修課時間沖突。但在臺灣不會,即使是雙學位課程,安排在周六日的情況也很少,一個原因是臺灣大學生中修雙風氣不盛,另外,臺灣學生一般也不會選擇上周六日的課,如果家校同城的話(這種情況很常見),他們多數會回家。

            北大的暑期學校很火爆,很多本科生想利用暑期修課,來減輕平時的負擔。因為選課原則是先到先得,像體育、英語等課程基本上在開始選課的頭幾個小時就已經選滿。臺灣的大學也開暑期課程,但學生對此熱情并不高,去修暑期課的學生不多。通過訪談了解到,他們沒有把修課看得那么重,認為暑假應該做自己想做的事,除了學習還有很多其他的事值得做,比如做義工、在ngo(非政府組織)實習、旅行等。

            2

            老師授課方式

            來交換的臺灣學生在北大并沒有修很多課,本科生中修課最少的僅修了一門課,最多的是修了六門課。他們對北大老師的講課方式不能全面地了解,所以他們的觀點只能反映部分情況。多數臺灣學生認為兩邊老師教課方式相差不大,各院系、各類課程都有其特點。限于此,我的比較很難系統地展開。

            在師生互動上,交換生認為北大與臺灣母校沒有明顯差異,互動頻率因課程性質和老師風格而變化。但他們提到北大有些公共課程規模太大,一位老師要給三四百人講課,這會限制師生間的深入互動。在臺灣母校,課程人數不會那么多。有幾位交換生談到,在臺灣母校,一些文科院系非常注重學生之間的互動,老師會有意引導學生之間進行交流。而他們在北大上的課,互動基本上限于老師和學生,同學之間互動機會較少,即使小組要一起做報告,學生聚在一起就是為了完成報告,沒有進一步的溝通。

            我詢問了他們對老師所講內容的理解程度,多數反映北大老師重視基礎和理論性的東西,講課很有邏輯和條理,大部分能夠理解;部分反映母校老師的講課會更容易理解一些,這可能反映了兩岸文化和教育模式存在一些差異。

            臺灣交換生對北大老師講課的評價,反映了不少積極的方面。一位工學院的交換生認為老師備課很認真,還與同學進行開放、自由的討論;考核看重小組合作報告,而非對知識原理的死記硬背,由于報告會涉及課堂未講過的知識,會促使學生主動學習。一位信科交換生也認為專業課老師與學生有較深的互動。經濟學院一交換生認為,老師給學生推薦了許多課外學習資料,這些資料與母校老師列出的參考資料有許多不同,幫助她開闊了視野。

            但他們也提出了不足的方面。一位交換生說他選的某通選課上,老師講課就是照著ppt念,也不鼓勵師生間的互動。另一被訪者覺得母校的專業課老師會在課后留下一些問題,讓學生自由思考,而在北大這邊,較偏向單向的知識傳授。

            3

            學生修課安排

            根據筆者的了解,臺灣高校本科生每學期所修的學分范圍大致在10~30學分之間,與北大本科生沒有明顯差異。但在修課安排上卻有差異,應該說,北大的限制更多一些。北大的保研安排在大四上學期,因而有些院系教務要求保研的學生在大三前必需修完全校必修課(英語、體育等)和規定的專業課。在臺灣高校沒有類似的要求,因為他們申請免試讀研的時間沒有這樣嚴格的限制,通常大四期間或者畢業之后都可以開始申請,想申請免試讀研的學生只要在正式申請之前修完相關課程即可。因而臺灣大學生在安排自己四年課程時擁有較多自由,如被訪者臺大的小張說她自己大三的時候因為想做好社團工作,需要投入較多時間,所以有意選很少的課,把許多課程安排到大四再修,對她畢業、申請免試讀研都沒有什么影響。因此臺灣大學生可以更自主地、按個人情況來安排四年的課程表,但在北大這種自由安排要受到一些限制。

            4

            讀研資格的獲得

            臺灣本科生進入研究所的途徑與大陸相似:一是統一的研究生入學考試,二是免試保送,北大稱為“保研”,臺灣稱為“推甄”。但這其中也存在差異。

            首先是考試。筆試方面,臺灣每所高校有各自的考試,自主命題,大陸則是全國統一的研究生入學考試;面試方面比較相似,通過筆試的考生都需要經過各研究所組織的面試。第二是免試保送。臺灣大學生根據自身情況、獨立自主地申請研究所,本校或外校研究所的招生信息均公開,他們可以比較、權衡、選擇;同時,各研究所錄取免試推甄學生的標準各不相同,資格要求涉及成績、獎勵等方面,但不同學校、研究所在具體要求上會有較大不同,學生先了解相關信息,然后根據自己的志愿和情況去申請。如果某學生的條件符合他想讀的研究所列出的條件,他在遞交有關材料如成績單、履歷,并通過面試之后,就可以獲得免試讀研資格。另外,在申請時間上沒有限制,大四期間或畢業之后,甚至有一些工作經歷后都可以申請。相比之下,北大的保研在時間上有明確的限制,全校節奏統一地進行。在學生大四上學期,各院系按照學生前三年的綜合成績進行排名(或者其他方式,各院系不同),然后根據有限的名額確定誰具有保研資格;一旦確定有保研資格,學生便可以自主決定是否保研、參加哪個院系的面試等。因此,臺灣大學生是否具有免試讀研的資格標準并不統一,是各招生研究所的要求決定的;北大學生免試讀研的資格,是在統一標準之下從自己本專業院系的排名中獲得的。

            5

            遲到、翹課與作弊

            筆者相信遲到、翹課現象在幾乎所有的大學中都存在,北大與臺灣高校皆然。北大很多課程出勤狀況是成績的組成部分,點名和簽到是常見的考勤方式。臺大一名交換生告訴筆者,遲到、翹課經常發生,考勤的專業課、選修課都有,感覺與北大差不多,但不同課程有不同情況。東海大學的一位交換生說在他們母校遲到很普遍;另外,選修課一般不會考勤,但專業課較多,有的老師已經熟悉學生,不用點名就知道誰沒來上課,有的課點名冊上有學生照片,第一堂課老師會有意識認識一下上課的學生。至于遲到和翹課的原因,他們覺得很難說清楚。

            另外是作弊現象。被訪者均認為作弊現象存在但并不多,程度也不嚴重,從未聽說過特別重大的學生作弊事件。臺灣學校對作弊的處分沒有北大嚴格(取消學位),會視情節輕重采取懲罰措施,輕則記零分,最重為記大過。

            6

            學業任務與壓力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delect id="bygrh"></delect>
          2. <button id="bygrh"></button>
            <em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em>

          3.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nav id="bygrh"></nav></label></div>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div>

                  1.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