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ct id="bygrh"></delect>
  • <button id="bygrh"></button>
    <em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em>

  •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nav id="bygrh"></nav></label></div>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div>

          1.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科場現形記 > 二、本科生的學習

            二、本科生的學習

            幾乎所有臺灣交換生都認為自己母校的學業任務適中或較小,多數老師不會給本科學生布置很多任務。在學習壓力上,多數也認為臺灣母校學生的學業競爭意識沒有北大學生強,學生普遍不太重視排名,因此壓力也不大。他們認為北大學生的競爭意識很強,比較在意分數和名次。

            我想這一現象首先與學生的個人追求有關,北大學生比較在意學業方面的成就,而臺灣大學生的追求更為多元。另外,可能與不同的保研政策有關。臺灣大學生要獲得免試讀研的資格,其在院系中的綜合排名并不是很重要。申請研究所是學生自己選學校、投簡歷、參加面試,每個研究所會有不同的錄取條件,這些條件除了成績要求之外,還重視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北大學生保研資格的獲得主要看本專業綜合成績排名,且有一定名額限制,想保研的學生會更在意自己的學習成績。獎學金評選的政策與之類似,也影響著學生對成績的重視程度。

            臺灣大學生的“學習取向比較多元”(被訪者小陳語),對自己未來的發展追求也是多元化的,學生很重視自己學習之外興趣的發展,同輩“跟風”的現象很少見。北大學生似乎更易受到同輩群體的影響,對未來發展的定向相對單一,他們更傾向于把好的學習成績當作通向未來發展的臺階。

            7

            學生努力程度

            臺灣交換生普遍認為北大學生整體上自主性很高,學習很努力,在學習上很下功夫,雖然也存在個別不努力學習的學生。他們感覺大陸(不僅是北大)這邊學生和老師有著一致的認同,即學習是學生的本分。但在臺灣,學生、老師都不會覺得學習是學生的本分,學生有很多學習之外的追求,老師不會給予學生很多學業上的期望,學習只是學生發展路徑的一種選擇。

            另外,一位交換生提到北大學生在個人學業上比較努力,但不太重視小組的任務,有些學生以私人的事(如要趕作業)為由缺席團隊討論活動。被訪者小吳說:“在母校,大家的團隊意識很強,即使我有自己的事,也不會在小組討論的時間提出來,先把小組事情做好,再做自己的事。大家會提前說好,某個時間小組討論,自己有其他事要先安排好,不要影響團隊。”另一位交換生提出了同樣的問題,她認為臺灣的團體意識較強,注重合作;北大學生容易個人主義,在個人任務上投入很多,團體合作時付出意愿較少。

            8、課余學習時間投入

            雖然北大學生不是個個都把學業放在第一位,但多數學生還是把學業放在相當重要的位置,而把參與其他活動的時間安排在課外,學有余力才有選擇地去參加各種活動。而臺灣大學生沒有把學習放在比活動更優先的位置上,他們認為課業與自己想要做的其他事(義工、ngo的工作、社團活動等等)是平行的,甚至課業的位置還可能居后。被訪者小張舉了自己的例子,她大三的時候在社團做社會企業的研究,因為需要她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她就有意選很少的課,將修習課程的學業任務延后,甚至有翹掉一星期的課去參加社會企業的大型論壇,因為她想在這一年把自己想要做的事做好。臺灣有不少大學生會因為專注于學業之外的其他事情而選擇延期畢業,學校也不會刻意去管學生。北大不排除也存在類似的學生,但終歸是少數。

            9

            學生對深造的規劃

            首先,學生開始規劃的時間有明顯差異。北大學生規劃意識樹立得較早,對自己畢業后的去向規劃更為系統、清晰、明確,當然具體的規劃會根據情況有所變動。一位交換生認為,“北大學生會很早為自己的未來履歷做準備,跟風很盛”;另一位交換生也提到:“北大的學生對于未來規劃有提前準備的傾向,如修雙學位、出國留學”。一般學生在大三都會考慮自己本科畢業后干什么,而選擇就業的比例較小,多數會選擇繼續深造。在臺灣,大學生開始規劃畢業后的發展通常是在大三下學期或大四,甚至是畢業之后。

            第二,臺灣大學生讀研的比例沒有北大這么高,不少學生傾向于選擇先工作。臺灣的理科生有更多的讀研計劃,因為理工科學士與碩士待遇差別很大,文科沒有這種現象,因而文科生讀研比例明顯低于理科生。而在北大,似乎不存在這種文理科上的分別。

            第三,臺灣大學生出國的風氣不高。一位交換生提到,她發現北大很多學生都忙著準備出國,其中不乏低年級的學生,在臺灣大學生中很少有這樣的現象。

            與北大一樣,臺灣高校也有類似于北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的機構,對學生就業開展輔導。這些機構有專門的網站,會定期組織一些企業家講座、企業博覽會、企業實習之類的活動,還為學生提供咨詢機會,提供職業性向測驗、求職面試的輔導等服務。

            10

            修雙與轉系

            “北大的跟風很盛,當很多人修雙時,自己不修就會很奇怪,臺灣跟風不盛,因此會比較注重學習是否是自己所愛。”這是成功大學一位交換生的感受。臺大的一位被訪者也談到,臺大修雙的風氣不高,中途放棄的人也較多。北大的修雙風氣的確很盛,很多院系都開設了雙學位,經濟學雙學位最為熱門,年年都要刷掉一批申請者。學生修雙不排除功利的一面(如部分學生修經濟學雙學位),但有的學生確實是出于興趣,他們可能不太喜歡自己的專業,但轉系又受到種種條件限制,于是修雙成為了他們最好的選擇。

            在與一位臺大學生交談時,筆者了解到臺大前兩年改了制度,學生可以以雙學位的專業畢業,自己原來的專業可以不再修。在北大,專業與雙學位是兩個完全獨立的系統,學生畢業獲得的學位是本專業,雙學位是除此之外取得的另一個學位,兩者之間互不關聯。

            臺灣的大學在轉系方面比北大自由,轉系在臺灣的大學中非常普遍。只要通過了轉系考試,臺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興趣轉系,而一般院系的門檻也不高。相對而,北大的轉系要受到更多條件限制,因而北大轉系的現象比臺灣少很多。北大一些院系有特殊的規定,比如法學院不允許外院系同學轉入,一些院系規定降分錄取的學生不能轉系或轉專業等等。另外,北大的文科學生通常不能轉理科院系,但在臺灣文科生只要通過考試就可以轉入理科院系,且這類情形并不少見。

            在某種程度上,轉系與修雙都發揮著一種功能,即給不喜歡本專業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學習其他院系課程、獲得相應學位的機會。因為制度安排上的差異,北大學生更多選擇修雙,臺灣大學生更多選擇轉系。

            11

            獎學金的設置和評選

            臺灣高校的獎學金包括校內獎學金和校外獎學金,來源包括校友捐贈、企業捐贈、政府福利等,金額有高有低。這些相關機構會通過高校將評選信息公開,如金額、申請所需條件、材料(成績單、自傳、需要程度說明等)等,由學生了解情況后,根據需要自由申請、遞交材料。學校所起的作用是一個中介,幫助學生傳達信息、遞交申請。如臺大有一個專門的網站,發布獎學金評選的信息。評選工作由設立獎學金的機構完成,然后通知得獎人。在北大,院系的學工辦所起的作用很大,承擔著統一發布信息、根據成績排名確定有資格評選的學生、指導學生準備申請材料、公開獲獎名單、發放獎金等工作。

            在臺灣,由于申請結果是直接反饋給個人,并不公開的,所以學生彼此之間不知道對方是否得獎,也不清楚得獎的人數和比例。在北大,獎學金獲獎名單會直接公開,學生都了解誰得獎、得獎的比例是多少等等。

            總之,臺灣高校與北大在獎學金評選上的不同與保研類似,北大實行統一標準評選和“配額制”,臺灣則是學生自主申請,沒有嚴格的名額限制和統一的要求。

            s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delect id="bygrh"></delect>
          2. <button id="bygrh"></button>
            <em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em>

          3.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nav id="bygrh"></nav></label></div>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div>

                  1.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