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宏觀走向及特點
基于對畢業生檔案資料分門別類的處理,調查希望獲知:北大社會學系畢業生選擇繼續深造和就業的比重是怎樣的?出國境留學的情況如何?近年來流向了哪些類型的單位?在哪些行業從事工作?這些內容在本碩博之間存在怎樣的差異?根據數據分析結果,對于這些問題的揭示如下:
1總體概況
表11
2001~2010年歷年本碩博畢業生人數
(人)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總計
本科
42
40
50
42
37
41
37
41
50
51
431
碩士
13
21
37
38
44
42
65
73
64
84
481
博士
6
11
5
13
4
3
10
6
19
13
90
總計
61
72
92
93
85
86
112
120
133
148
1002
注:1
不包括中途退檔學生、留學生、元培學院學生、定向生和委培生;2
延期畢業生計入實際畢業年份的應屆畢業生中;3
碩博連讀學生計入該級博士生中。
從性別比例來看,在本科和碩士階段都是女生人數占主導,在博士畢業生中男生人數明顯超過女生。具體情況見表12。
表12
按性別劃分的本碩博畢業生人數
[人數所占比例()]
本科
碩士
博士
總計
男
186(432)
212(441)
55(611)
453(452)
女
245(568)
269(559)
35(389)
549(548)
總計
431(1000)
481(1000)
90(1000)
1002(1000)
2
畢業選擇:深造或就業
繼續深造還是就業是畢業生面臨的首要抉擇,學術和就業的不同選擇將影響到畢業生未來的職業定位及發展分化。整體上看,北大社會學系畢業生選擇就業的人數多于選擇繼續深造的人數,分別為567人和378人,各約占總體畢業生人數的566和377。
這一選擇在不同學歷水平的畢業生中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其中,本科畢業生中三分之二的人選擇了繼續深造,即攻讀碩士學位;其余不足三分之一的人選擇了就業。碩士畢業生只有20的人選擇繼續深造,即攻讀博士學位;四分之三的人都選擇了就業,在所有參加就業的畢業生中占主體。對于博士生而,由于學歷限制,全部參加就業。
除繼續深造和就業兩種主流選擇之外,平均每年有1到2人在繼續學業之前參加一定期限的學生工作或支教。另有少數畢業生當年選擇“申請不就業”,繼續考研、考博、申請出國境留學、參加實習等,在本調查中歸入“其他”類。具體情況見表13。
表13
畢業后第一去向選擇分布
[人數所占比例()]
本科
碩士
博士
總計
繼續學業
282(654)
96(200)
0(00)
378(377)
就業
122(283)
360(748)
85(944)
567(566)
學工支教
8(19)
0(00)
0(00)
8(08)
其他
19(44)
25(52)
5(56)
49(49)
總計
431(1000)
481(1000)
90(1000)
1
002(1000)
注:1
博士后歸入“就業”。
2
“其他”包括去向不明及畢業當年申請不就業的情況,如準備考研、準備考博、準備申請出國境留學、移民、實習等。
碩士畢業生的就業比例是值得關注的。根據美國社會學會(arican
ciological
asciation)2009年的調查報告,美國碩士研究生(aster)中計劃不繼續深造讀博的比例是52。該報告認為這一數字表明美國社會學碩士研究生心態日趨職業取向(career–oriented),是社會學碩士生教育衰落(decle)的表現,并提出應更深入地了解其成因,采取措施加強社會學碩士的培養。比較來看,作為中國社會學領域最主要的教學和科研基地之一,北大社會學系碩士畢業生的就業比例高達748,說明該系碩士生讀研的動機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功利性。換句話說,可能有相當比重的畢業生讀研并不是因為有志于學術追求,而是為了增加自己在就業市場中的價值。
3
繼續深造的地點
繼續深造的地點反映了社會學系人才的流動情況。在2001年至2009年畢業的318名選擇繼續深造的畢業生中,有約60的畢業生在國內繼續學業,分別有約19和13的畢業生去向了北美和香港留學,另有66去了歐洲留學。具體情況如表14所示。
表14
繼續深造學業的地點分布
[人所占比例()]
本科
碩士
總計
國內
177(738)
15(192)
192(604)
北美
31(129)
29(372)
60(189)
香港
17(71)
23(295)
40(126)
歐洲
13(54)
8(103)
21(66)
不詳
2(08)
3(38)
5(16)
總計
240(1000)
78(1000)
318(1000)
可以看出,出國境留學的比例在本科和碩士生中有顯著差別。本科畢業生讀研的人當中738都在國內繼續學業,出國境留學率為254;碩士生中選擇繼續讀博的人當中只有192的人選擇在國內讀,出國境留學率達769,是本科畢業生的3倍。
4
就業去向
就業是反應社會分層和人力資本回報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從畢業生個人角度來講,就業是保障基本生活、實現個人價值、回報社會的基本前提和途徑;從制度的角度看,整體的就業狀況體現了教育培養定位與勞動力市場的銜接狀況,從而對于評估和改進專業培養的工作具有參考價值。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本報告撰寫時2010屆畢業生的工作單位尚未完全確定,該部分的分析主要基于2001年至2009年的478名畢業后就業的畢業生情況。
單位類型反映了勞動者所處的單位在國家勞動力市場中的位置。在我國,不同性質的單位對于員工的生活狀況和社會經濟地位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畢業生就業所在單位類型的分析可以提供其在就業市場上分層狀況的相關信息。
總體來看,畢業生就業量由高到低的單位類型依次是事業單位、公務員、企業、社會團體和個體經營。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是畢業生就業的主流去向,占整體的60。其次,有30的畢業生進入了各類企業單位,其中進入私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和外三資企業的人數依次占到總體的18、10和2。其余各有2的畢業生進入了非政府組織等社會團體,或選擇自主擇業。
不同學歷水平的畢業生流向的單位類型在分布上具有明顯差異。其中,本科畢業生最多流向的單位依次是私民營企業(30),事業單位(19),國有企業和外三資企(均為16)。碩士畢業生最多流入的三類單位依次是事業單位(364),黨政機關(25)和私民營企業(176)。對于博士畢業生,進入事業單位是極普遍的選擇,占其總體的773,其次有182的人進入了黨政機關。具體情況如表15所示。
表15
就業單位類型分布
[人所占比例()]
本科
碩士
博士
總計
公務員
11(110)
6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