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2)
91(208)
事業單位
19(190)
99(364)
51(773)
169(386)
國有企業
16(160)
30(110)
0(00)
46(105)
私民營企業
30(300)
48(176)
2(30)
80(183)
外三資企業
16(160)
19(70)
0(00)
35(80)
個體經營
5(50)
2(07)
0(00)
7(16)
社會團體
3(30)
6(22)
1(15)
10(23)
總計
100(1000)
272(1000)
66(1000)
438(1000)
可以發現,學歷水平的高低對于北大社會學系畢業生職業選擇的范圍和方向具有明顯影響。第一,從就業范圍來看,學歷越高,就業面越來越窄而集中。本科生就業面最廣,最集中流入的單位類型——私民營企業只占總體的30,其余人較為均勻地分布在其他六種類型的單位中;碩士生去向事業單位和公務員系統的人數總和超過總人數的60,在其他五類單位中分布的人數比例均低于本科生;博士生的去向基本收縮到事業單位(80)和公務員(20)兩種選擇。
第二,從就業方向來看,學歷越高,進入體制內單位就業的人數比例越大,體制外的比例越小。“體制內單位”具體包括“公務員”、“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三類,“體制外單位”包括了其余的“社會團體”、“外三資企業”、“私民營企業”和“個體經營”四類。計算結果表明,對于本科生,未過半數的人在初次就業時進入體制內單位,其余多半在體制外謀職;碩士生相比于本科生進入體制內外的人數比例分別升高和降低了約30;對于博士生,在體制外謀職的人剩下不到5,其余95的人都進入了體制內單位就職。表16體現了這一分化。
表16
本碩博畢業生在體制內外單位的分布
[人所占比例()]
本科
碩士
博士
總計
體制內單位
46(460)
197(724)
63(935)
306(699)
體制外單位
54(540)
75(276)
3(45)
132(301)
總計
100(1000)
272(1000)
66(1000)
438(1000)
公務員。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目前,中國的社會政治體制決定了公務員階層在趨于等級分化的社會經濟階層結構中居于較高的地位等級。黨政機關因其待遇好、社會地位高、穩定性高等其他編制的單位所難以企及的優越性,成為畢業生最向往的就業去向之一。
對于北大社會學系畢業生,公務員系統是僅次于事業單位的第二大畢業生流向部門。對于碩士和博士畢業生,黨政機關是其第二大雇主;而對于本科生,其吸納的就業量排在私民營企業、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和外三資企業之后,位列第五。從2001至2009年,共有91人在初次就業中成為公務員,占全體參加就業的畢業生總人數的20。碩士畢業生是進入公務員系統比重最大、數量最多的群體,有68人進入到公務員系統就職,占就業的碩士畢業生總人數的四分之一。公務員的人數和比例在本科生和博士生中分別約為11人、10和12人、18。
從行政等級的角度,公務員可進一步分為國家公務員、地方公務員和基層公務員。國家公務員指中央、國家機關以及中央國家行政機關派駐機構、垂直管理系統所屬機構錄用的機關工作人員。地方公務員指地方各級黨政機關、社團等錄用的機關工作人員。以上兩類公務員在所有進入公務員系統的畢業生中分別占到385和549。基層公務員主要包括鄉鎮、街道的政務工作者,處于公務員金字塔的底端,相對于前兩個層級的公務員屬于冷門。近年來,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以及相關優惠政策的推出,選調生、社區工作者等基層公務員成為畢業生就業的新興途徑。自2007年以來每年各有2名畢業生成為基層公務員。
表17
在不同級別公務員系統中的分布(人)
本科
碩士
博士
總計
國家公務員
0(00)
27(397)
8(667)
35(385)
地方公務員
9(818)
37(544)
4(333)
50(549)
基層公務員
2(182)
4(59)
0(00)
6(66)
總計
11(1000)
68(1000)
12(1000)
91(1000)
從學歷水平與公務員級別的關系來看,學歷越高,進入更高級別黨政機關的機會越大。在進入公務員系統的11名本科生中,沒有國家公務員,地方公務員有9名,基層公務員2名;進入公務員系統的碩士畢業生當中有約40進入國家黨政機關,半數以上進入地方黨政機關,另有4名基層公務員。對于進入公務員系統的博士畢業生,三分之二的人在國家級黨政機關中工作,其余三分之一進入地方黨政機關,沒有基層公務員。具體如表17所示。
從畢業生在黨政機關不同職能部門中的分布特點可以看出,社會學專業背景影響了社會學系畢業生進入黨政機關的具體路徑。做公務員的本科和碩士畢業生集中去向了與社會學專業對口程度較高的民政、福利和統計部門,如民政部(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局)、國家和地方統計局、殘聯、婦聯、工會等。博士生進入公務員系統的主要渠道是黨校、干部學校和中央政策研究部門。
事業單位。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事業單位絕大部分由國家出資建立,其上級多為政府行政主管部門或政府職能部門。其人員工資來源多為財政撥款。對于畢業生來說,事業單位的主要吸引力與公務員類似,待遇較優越,工作穩定性強。
對于北大社會學系畢業生而,事業單位是碩士和博士畢業生的第一大雇主,是本科畢業生的第二大雇主,總體而是吸納畢業生就業人數最多的單位類型。共有169名畢業生進入了事業單位就職,占總體的386。博士畢業生中就職于事業單位的人數比重最大,有773;碩士畢業生的人數最多,有99人;本科生最少,有19人。具體情況如表18所示。
具體而,畢業生主要在學術研究機構、科研服務機構、高校、媒體和社會福利這五類事業單位中就職。學術研究機構主要包括社科院和中科院。科研服務機構主要指政府機構下屬的政策研究單位。媒體主要包括各類報社、出版社,實行事業單位編制、企業化管理,在這里仍歸為事業單位。社會福利單位包括為各類弱勢群體服務的聯合會、基金會等。總的來說,在這五類事業單位中,前三類機構對學歷和專業背景要求相對更高,其從業人員的工作待遇和社會經濟地位也相對后兩類較為優越。
表18
本碩博畢業生在不同類型事業單位中的分布
[人所占比例()]
本科
碩士
博士
總計
高校
3(167)
36(367)
40(784)
79(473)
媒體
14(778)
27(276)
2(39)
43(257)
科研服務機構
0(00)
20(204)
3(59)
23(138)
學術研究單位
0(00)
9(92)
6(118)
15(90)
社會福利事業
0(00)
4(41)
0(00)
4(24)
其他
1(56)
2(20)
0(00)
3(18)
總計
18(1000)
98(1000)
51(1000)
167(1000)
不同學歷水平的畢業生在上述這五類事業單位中的分布存在差異。作為較高學歷的持有者,博士生基本流向了前三類機構,即學術研究機構、政策研究機構和高校,從事研究和教育工作。本科生主要進入的則是媒體、高校和社會福利事業單位,主要在其中擔任行政管理者和辦事人員。碩士研究生的情況介于二者中間,在各類事業單位中都有相對平均的分布。可以看出在學歷的制約下,本碩博畢業生在事業單位中有不同的具體定位。
國有企業。一般指國有資產投資的企業,在我國的制度環境下具有一定的行政性。其對畢業生的吸引力在于,相對于其他類型的企業,工作穩定、競爭壓力小;而相對于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工資和福利待遇水平又比較優越。
對于北大社會學系畢業生而,國有企業吸收就業的能力排在事業單位、公務員、私民營企業之后而位列第四。9年內進入國企的畢業生有46人,占總體的10。進入國企的畢業生以本科生人數比重為最大,占到16;碩士畢業生人數最多,有30人;博士畢業生為0。
社會學系畢業生進入國企的人數和比例較低,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國企對于專業的限制相對明確,社會學與這些行業的適配性較低,在企業中所能擔負的崗位基本限制在行政、文職等崗位。對于進入到國企中工作的畢業生而,其所從事的行業分散在科技開發與推廣、行業管理和服務、化工產品的生產和供應、房地產和建筑業、郵政運輸、煙草制藥、旅游、電信等各類國民經濟領域。其中最集中的去向是金融、證券和保險類,其次是電信行業。具體分布如表19所示。
表19
在國企中不同行業的分布(單位:人)
金融、證券、保險
18
能源生產供應
4
電信
6
郵政、運輸
3
科技開發、推廣、咨詢
6
煙草、制藥
2
房地產、建筑業
4
其他
3
總計
46
私民營企業。近年來,私民營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其對于崗位的需求增長幅度顯著。從就業條件的角度來看,私民營企業具有發展空間較大、流動性大等特點,同時相對于體制內的企事業單位,在工資、社會保險和福利等方面缺乏保障。
私民營企業是社會學系本科畢業生的第一大雇主類型。有30的本科畢業生初次就業進入到私民營企業。對于碩士畢業生,私民營企業是位列第三的雇主類型,占1765。博士畢業生進入該類單位的只有2人。
具體而,信息技術、商業服務(包括商業咨詢、市場調研等)和廣告新聞出版行業是在私民營企業內部三個最主要的行業去向,分別約占總體的26、25和21。具體情況如表110所示。
表110
在私民營企業中不同行業的分布
[人所占比例()]
信息技術
21(263)
房地產
4(50)
商業服務
20(250)
電信
3(38)
廣告新聞出版
17(213)
其他
7(88)
金融證券
8(100)
總計
80(1000)
外三資企業。即外商投資企業,包括中外合營企業與外商投資企業。是本科畢業生的第三大雇主類型。對于碩士畢業生而,盡管進入外三資企業的人數在三者中最多,為19人,但占總體碩士畢業生的比例較低,在不同雇主類型的占用率排序中位列第五。博士畢業生進入外三資企業就職的人數為0。
隨著近年來國內眾多外資企業越來越重視人才的本地化,吸納本土畢業生成為跨國公司在中國的人力資源組成狀況的一個趨勢。盡管進入外企的社會學系畢業生總體來看相對較少,但其數目在歷年的變化中呈現出上升的態勢。2001至2003年,共有3人進入外企,2004年2人,2005年6人,2006年2人,2007年4人,2008年10人,2009年6人,進入外企。
畢業生在外三資企業中從事的主要行業有商業服務、服裝、信息技術、金融、傳媒、快速消費品行業等。
社會團體。盡管社會普遍認為,非政府組織等民間社會團體是社會學專業比較對口的就業去向,然而歷年的就業數據表明,在實際的就業選擇中,此類單位對于社會學系畢業生的吸引力很弱。9年間,社會學系的畢業生中只有10人進入基金會、環保組織等社會團體就職。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