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如何防治傳染病,另一個時空里,張恪是深有所感的。想起上一世時,被疫情折磨得欲生欲死的,若非國人團結一致,各路英雄奮不顧身,國家頂著巨大的壓力,運用各種各樣前所未見的手段,還不知道要被摧殘成什么樣了。這一世,自然沒有那些科學手段的。然而,這并不代表就對此毫無辦法了。江山代有才人出,這個時代必然有這個時代的能人異士,出來救世濟民。張恪發現了這本書,它的出現不僅僅是天意,也是人族文明不斷發展進步的必然。正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生活又回到了既定軌道中。北方,戰事依然沒有太大變化。人族百萬移民正有條不紊地往南撤離。此舉已初見正面效應,糧草輜重,武器箭矢的輸送壓力大為減輕,北方軍的戰略戰術更為清晰明了,十個軍事重鎮互為奧援,狼族雖仍占著大片人族土地,但大勢上對人族卻已日趨有利。
比較麻煩的,其實還是移民的安置問題。尤其是隨著夏季的到來,各地移民已開始有疫情出現。恰于此時,周勃的奏書送呈至皇帝案前,連帶著還有《溫疫論》一書。朝堂之上,眾大臣傳閱之后,紛紛贊譽有加,隨即將周勃所提之法,形以正式之敕令通諭地方遵照而行。地方官員遵令而行后,逐漸反饋,此法行之有效,移民安置得法,疫情逐漸可控。皇帝大喜,特意頒旨嘉獎了晉州官員,對周勃個人更是賞賜頗多。晉州人等,皆大歡喜。
另一方面,去往青龍城尋找匠人的張家族人,經過多番努力尋找,終于請到了一家懂得相關技藝的人家。好巧不巧的是,對方祖上乃是晉州人,姓李,因緣巧合下學得制礬工藝。聞聽家鄉有礬石礦,有晉州當地望族,鄉紳張氏意欲延請人回去晉州指導開礦煉晶等事宜,原本就有意落葉歸根,回來晉州的老李家在張家人拿出五百兩官銀后,便與張家一拍即合,攜家帶口二三十號人跟著張家人回到了晉州。至此,懂行的師傅有了,現成的勞動力有了,張家的礬石礦也正式開始了生產。
自北方移民而來的靈源村村民,正不知往后如何維持生計呢,聽說可以就近上班,而且待遇優厚,哪有不愿意的,紛紛報名。挖礦的挖礦,挑石的挑石。而張家族人則隨著老李開始學習制取工藝。各項工作,如火如荼的展開。張家興盛,已可預期。而締造這一切的張恪,卻依然回到了兩點一線的學生生活里。盡管他在幾次事件里,表現出了過人的才智和天賦,但對于張家主母柳氏來說,十一歲的張恪,他的主要任務還是讀書。柳氏不愿意兒子過多的參與到家族事務中,而荒廢了學業。好不容易能拜得周勃為師,怎么可以蹉跎歲月,而去追逐一時之利呢!好在,張家崛起之勢,已成必然,背后又有周勃暗中照顧,諸事都有專人負責。倒也毋須張恪再去畫蛇添足,他也只好靜下心來,跟著周勃學習。這個世界跟前世的知識體系畢竟還是有很多的區別的,雖然張恪前世的學歷也很高,卻也不意味著能用前世所學無縫銜接今世的系統,所以要學的,還是挺多的。
就這樣,時光飛逝,流年似水間,五年過去了。
_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