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芳說完,既沒有打鳳芝,也沒有再搭理張永祥,而是掏出兩塊錢,吩咐鳳珍:“鳳珍,拿上瓶子,去酒館打斤酒回來。”
唐植桐嘿嘿一笑,在張桂芳將眼光投過來后,清清嗓子,整理下表情,一本正經的給鳳珍補充道:“鳳珍,去花市大街何老板的小酒館,告訴她你是我妹妹,咱只要二鍋頭。”
糧食趨緊,能供應給酒廠的糧食也跟著下降,正宗糧食酒的產量肯定也會下降,但懂酒的都知道,白酒廠生產出白酒并不是直接灌裝、拉出去賣,大多數多是要陳一陳的。
所以,這也就給了市場一個緩沖期,有些白酒并沒有斷供,只是貨少了,并開始限購。
唐植桐篤定何老板肯定有自己的門路能進到酒,零售肯定是以小作坊產的劣質散酒為主,但她肯定也能進到二鍋頭,甚至還會囤上一些。
這也是唐植桐讓鳳珍報自己名字的原因之一,畢竟自己在花市這一片還稍微有點薄面。
“嗯。”鳳珍是個聽話的,但看到哥哥再次吃癟,咬著下嘴唇忍著笑,低頭應下。
“兩塊錢可能不太夠,再給你一塊,快去快回。”唐植桐從口袋里掏出皺巴巴一張錢,這是上次開工資后他截留“買香椿”的一部分,一直在兜里放著,沒花著。
唐植桐雖然已經有日子沒過去打酒,但眼下自由市場上的糧價見天漲,白酒的價格肯定也會有一定的漲幅。
只不過這個漲幅不會太夸張,理由有二:
一來何佩蘭跟市場上的小販不同,人家能打一個槍換一個地方,她不行;
第二個是因為茅子眼下零售價格依舊堅挺,每瓶2.97元,有茅子在這錨定價格,其他酒的價格高不到哪兒去。
放眼全國,茅子可能是唯一一個在這幾年里沒有降產能,反而產量暴增的品牌。
為此,當地于今年2月20日,給下轄各地區的一封加急密電,題目是《關于調高粱支持茅酒廠生產的問題》,內容是:
“為支持茅酒生產,確保出口任務完成,根據各地元月底各地高粱庫存,確定調安順5(單位萬斤,下同),畢節25,銅仁16,黔東南5,gy市5,給仁懷茅酒廠。由于急需,希接電話后立即安排,組織發運。”
這并不是第一次,去年的時候還有一次,從當地共計調用高粱117萬斤。
后來還不夠,經高層協調,又從川渝江津調了70萬斤。
然而,由于盲目的爆產能,茅子的酒質有所下降,遭受了國內外消費者的批評。
當然,這都是后話。
對于調糧,密電說的很明白,外匯!
對此,唐植桐能理解,畢竟一窮二白,一切都得給外匯讓路,這也是他自己受重視的原因之一。
“好。”鳳珍拿上酒瓶,攥著錢就出了門。
“大舅,坐下喝水。”唐植桐拿起茶壺給張永祥續水,里面沒有茶葉,但前幾年家里一直用它來泡高沫,經年累月下來,茶壺內壁有一層淺淺的茶垢,用開水一燙,勉強還能有點點味道。
“兩塊多一斤酒,太拋費了。”張永祥坐下后感嘆道。
“沒事,我媽拿錢,剛賣了雞,我媽有錢。”張桂芳已經跟小王同學忙活著準備午飯了,唐植桐在這邊壓低聲音同時,還不忘朝親媽那邊瞥了一眼。
這錢與其借給劉家,真不如拿給大舅家應急。
“大舅,家里有鍋做飯嗎?”唐植桐提了一嘴,就開始關心張家目前的生活。
這話不是無的放矢,前年煉鋼的時候,上面倡議“存鐵不留”,到了下面就走了樣,成了“寸鐵不留”,不僅家里的鍋、勺子都給融了,有些地方甚至連門鎖、門鼻都給扭了。
甚至有個地方突發奇想、異想天開,在某一峽谷內創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煉鋼爐”。
辦法就是將一條峽谷兩頭封死,然后一層木柴、一層礦石、一層木柴、一層鐵器的堆起來。
最后放火點燃,燒上幾天……
沒鍋的地方很多,理由也很充分:都吃食堂了,家里還要鐵鍋做什么?
城里都有這種家庭,就更不用說鄉下了。
“有,煮開水的時候偷偷做一點糊糊喝。”張永祥實話實說道。
“那還好,家里要是短了吃的,您讓小平哥給我寫封信,我過去給您送。”唐植桐點點頭,看來四九城這邊的農村確實要比其他地方的農村好一點。
城里的食堂早就解散了,但農村的食堂還沒有。
這有積極的一面,能更好、更平均的照顧到每位社員,但口糧太少,社員吃不飽,就只能自己想轍。
在這期間,家里有人去世也不敢聲張,就那么放在床上,只要能在隊上多掛名一天,就能借用亡人的名義多領一天的飯……
也有腦筋靈活的,逮個老鼠、拿值錢的東西換點干糧啥的煮煮吃。
想煮就得有器具,沒有鐵鍋就只能用個陶盆啥的,就這,還得防著點,生火不能冒煙,一旦被發現,這陶盆就保不住了。
“不用,現在隊里食堂還有口粥喝,自己再挖點野菜,加上你小平哥帶回去的那些,盡夠用了,能撐到麥子下來。”張永祥聽后連連擺手,自己不容易,妹妹這邊也不容易,他不愿意給妹妹一家添麻煩。
“大舅,咱是體己親戚,遇到困難您別自己扛著,一定跟我說,我幫著想辦法。”唐植桐說的很鄭重。
他剛才眼瞅著親媽別扭,心里明顯是放不下張永祥,只是她暫時還沒有轉過彎來,既然如此,自己這個當兒子的就不能眼睜睜的看著張家受為難而置之不理。
四九城今年不僅天氣熱,天還干旱,照眼下這個氣溫下去,5月底6月初,小麥就該收割了,但能有多少收成,還真不好說。
“唉,行。”張永祥嘆口氣,沒有怨天尤人,仿佛一切都是他的錯,答應的很慚愧。
“大舅,喝水。”唐植桐一時無話。
這些并不是他杞人憂天,而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聲音傳到了四九城,部分受災嚴重的地方,野菜都不夠吃的,災民瞅見一顆,拔出來揉揉就得往嘴里塞,深怕下手晚了就被搶走。
不僅薺菜是如此,就連七七菜也是,要知道,七七菜可是帶刺的。
更有甚者,唐植桐聽說耗子餓的皮包骨頭,打起了尸體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