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商業圈沒有真正的秘密。怡和洋行的威爾遜高級經理被商業罪案調查科帶走協助調查的消息,像一顆投入平靜水面的石子,迅速激蕩起層層漣漪。
盡管怡和集團第一時間發布了措辭謹慎的公告,聲稱“配合調查,相信威爾遜先生的職業操守”,并緊急派遣了龐大的律師團隊,但明眼人都知道,事情絕不像公告說的那般輕巧。
能夠驚動商業罪案調查科直接上門帶人,且調查保密級別極高,意味著對方掌握的證據絕非空穴來風。
一時間,與怡和往來密切的合作伙伴變得謹慎起來,一些原本正在洽談的合作項目被悄然擱置,股市上怡和系的股票更是應聲下跌,雖然跌幅暫時可控,但那種彌漫開來的不信任感,卻比股價下跌更讓怡和高層心驚。
利銘澤在一個午后打來了電話,語氣中帶著幾分不易察覺的感慨。
“建軍,這次的手筆,不小啊。”他沒有明說,但彼此心照不宣。
“利生說笑了,我只是一個守法商人,配合警方調查是應盡的義務。”張建軍的聲音平靜無波,聽不出任何情緒,“倒是怡和這次,怕是有些傷筋動骨了。”
“威爾遜這次是踢到鐵板了,誰也保不住他。怡和內部現在也是亂成一團,忙著切割撇清。”利銘澤頓了頓,語氣轉為嚴肅,“不過,你要小心。怡和這種老牌洋行,盤根錯節,底蘊深厚。打掉一個威爾遜,固然讓他們肉痛,但也徹底激怒了這頭沉睡的獅子。他們接下來的反撲,恐怕不會再用臺面下的陰招,而是更直接、更兇狠的商業手段。”
“多謝利生提醒,我明白。”張建軍清楚,與怡和的戰爭,從這一刻起,才真正進入硬碰硬的階段。
幾乎在同一時間,臺島那邊也傳來了消息。霍英東通過特殊渠道告知張建軍,“漁夫”似乎因為此次行動的嚴重失敗和暴露,已被其上級緊急召回,據說面臨內部審查,其在香港經營的部分網絡也被迫進入靜默狀態。這條毒蛇,短時間內恐怕無法再興風作浪。
來自臺島的威脅暫時解除,原料供應危機在南洋郭廣榮的鼎力相助和采購部的努力下,也基本得到緩解,新的供應渠道正在穩步建立。
然而,張建軍并未感到絲毫輕松。外部壓力稍減,內部的一些問題卻開始浮現。
最大的問題,來自于急速擴張所帶來的管理挑戰。建邦實業在短短時間內,從一個觀塘的小工廠,發展成為擁有多家分廠、涉足地產、擁有自己碼頭和運輸車隊的中型集團,攤子鋪得太大太快。原有的管理架構和人才儲備,開始顯得捉襟見肘。
最先出現問題的是新收購的那家電子元件廠。原廠的管理層留用,但理念陳舊,與建邦實業強調效率和質量的風格格格不入。
工人們習慣了過去的松散,對新制定的嚴格生產規程和績效考核抵觸情緒很大。這個周末,竟然爆發了小范圍的怠工事件,雖然很快被平息,但卻敲響了警鐘。
緊接著,地產部門也遇到了麻煩。在北角購入的那塊地皮,開始進行舊樓清拆時,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
幾家所謂的“業主聯合會”突然冒了出來,聲稱代表原住戶利益,索要高額的搬遷補償,遠超出市場標準,甚至暗中鼓動一些老人到工地阻撓施工。
背后顯然有地產同行在煽風點火,想借此拖延張建軍的開發進度,打亂其資金回流計劃。
這些問題,雖然不算致命,但卻極其牽扯精力,像鞋里的沙子,不斷消耗著前進的動力。
張建軍坐在辦公室里,聽著陳威廉和周永泉分別匯報著工廠和工地遇到的麻煩,眉頭微蹙。
他意識到,自己前一段時間過于專注應對外部的明槍暗箭,對內部整合和團隊建設有所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