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
以首輔顧佐衡、次輔溫知行為首的十三名讀卷官,恭敬地將精選出的十份試卷,連同李鈺的試卷,一并呈送至興平帝的御案之上。
呈送完畢,眾人并未如常退下,而是垂手侍立一旁,等待圣意垂詢。
按照慣例,皇帝閱覽前十卷后,往往會與讀卷官們商議,甚至直接欽定一甲三名次第。
興平帝目光掃過御案上的一疊卷子。
最上面的便是顧辭遠的。
這卷子上面一排的圓圈,十分醒目,顯然這份試卷得到了所有讀卷官的認可。
興平帝開始閱卷,顧辭遠寫得確實不錯。
文章結構嚴謹,辭藻典雅,引經據典,氣象恢宏。
對“氣節”與“事功”的論述中正平和。
既強調士人操守,也不廢實務精神。
確是一篇符合正統審美、挑不出毛病的典范之作。
“嗯。”
興平帝微微頷首,語氣平淡,“顧會元此文,四平八穩,法度嚴謹,不愧是連中五元之才,諸卿皆評為優等,名副其實。”
隨后興平帝開始看第二卷,上面亦是圈多尖少,文章扎實,但并未讓他有眼前一亮之感。
到了第四份卷子,便是李鈺的了。
上面只有五個圈,和前面三份的圈數相比,顯得十分寒磣。
興平帝心中冷笑,他就知道會是這樣,若非昨日他讓魏謹之去打了招呼,這等標記的卷子,絕對不會送到他的面前。
他開始閱讀文章內容。
看了開頭李鈺對治國的比喻,興平帝就來了興趣。
而且開篇便摒棄了虛,直指核心。
將考核提升到“國之銜勒程軌”的高度。
文中提出的“明職守、核實事、定賞罰”三策,環環相扣,邏輯嚴密。
尤其是將民生改善、程序合規等軟性指標納入考核體系的具體設想。
簡直是針對當前吏治弊病的一劑良方,既務實,又暗含了對“唯結果論”可能導致貪腐的防范。
如果用這樣的標準為國選才,確實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此子年紀輕輕,竟有如此見識格局!”
興平帝內心波瀾涌動。
“這已非尋常策論,近乎一套可行的改革方略了。
比起顧辭遠那篇四平八穩的文章,這篇才是真正能解朕之憂的有用之文!”
興平帝看完文章,再看那刺眼的標記,心中便覺得窩火。
溫知行是眼瞎了嗎?
這么好的文章居然只打了點,就因為和李鈺有些私怨,就要埋沒此等人才。
打壓異己,毫不掩飾,簡直是豈有此理。
壓下心中的情緒,興平帝繼續看下面的文章。
但腦海中卻不斷回想著李鈺文章中的字句。
后面的文章雖也不乏佳作,但與之相比,都顯得黯然失色,味同嚼蠟。
他草草閱畢,將最后一卷放下,抬起頭,目光掃過下方垂手侍立的眾臣。
“諸卿。”皇帝的聲音聽不出喜怒。
“這十一篇文章,朕已覽畢。依爾等之見,今科狀元,當屬何人?”
話音甫落,戶部尚書立刻出列,躬身道:
“啟奏陛下,臣等公議,皆以為顧辭遠文章冠絕全場,十三圈皆為優等,實至名歸。
顧辭遠已連中五元,若陛下點其為狀元,便是史無前例的‘六元及第’。
此乃曠古爍今之盛事,足顯我朝文教之隆、陛下求才之誠,必當傳為千古佳話!”
這話極具煽動力,將個人名次與王朝臉面捆綁在了一起。
其余幾位溫黨官員及不愿得罪溫黨的中立官員也紛紛附和:
“臣等附議,六元及第,實乃盛世祥瑞,陛下圣明獨斷,當成就此佳話。”
顧佐衡等清流官員沉默不語。
他們心中李鈺文章更佳,但有‘六元及第’這名頭,他們反對的話,容易授人以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