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頭的官員遠遠看見城門口的情景,心中頓時咯噔一下,趕緊上前,對著李逸躬身行禮:
“下官玉城縣令周明,參見楚王殿下!不知殿下駕臨,下官有失遠迎,還望殿下恕罪!”
李逸淡淡地看了周明一眼,語氣平靜卻帶著一絲威嚴:
“周縣令不必多禮。本王奉旨前來河南道賑災,剛到玉城縣城門口,便看到這幾人在暴力驅逐災民,不知周縣令對此作何解釋?”
周明心中一慌,連忙解釋道:
“殿下恕罪!都是下官管教無方,才讓這些混賬自作主張,做出如此暴戾之事。”
“請殿下放心,下官一定會嚴懲這幾人,日后也一定會嚴加管教,絕不讓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
聽到周明的話,跪倒在地的周安等人,整個人直接麻了。
不是,什么叫他們自主主張?
他們分明是按照縣令周明的命令這么做的啊!
是周明前幾日說,最近朝中有大官要來玉城縣,讓他們把縣城附近的災民都驅逐了,以便給朝廷的大人一個好印象。
要是沒有周明的命令,他們吃飽了撐得才去管這些災民。
不過,這些話,他們也就只敢在心里蛐蛐,萬萬不敢說出口的。
沒辦法,誰讓他們是周明的屬下呢,這個鍋他們得替周明背。
“嚴懲?”
李逸挑眉道:“那周縣令打算如何嚴懲了?不如說來給本王聽聽?”
“啊!”
周明愣了一下。
這個楚王殿下的行事,怎么這么不按常理呢?
區區幾個守門的士兵,也值得堂堂楚王如此大動干戈,非逼他當場懲罰?
并且,這個問題不太好回答啊。
懲罰得輕了,楚王必定會不滿意。
但懲罰得重了,又怕會寒了手下人的心,畢竟他手下們都知道,周安等人是奉他的命令干這些事的。
就在周明猶豫之時,李逸淡淡地追問道:
“怎么?這個問題周縣令很難回答嗎?”
李逸的語氣雖然平淡,但周明卻聽出了不滿。
“不難不難!”
周明額頭的冷汗順著臉頰滑落,連忙堆起笑容回話:
“下官打算將這幾人杖責六十,革去他們的職位,徒刑1年!”
為求李逸這位楚王滿意,他這是真沒留情,懲罰力度很大。
“殿下,如此可以嗎?”
周明恭聲向李逸請示道。
李逸沒有回答,而是看向周安等人:
“你等對此判決,可有異議?”
周安等人正想為自己辯解一番,就看見周明用陰冷的眼神盯著他們,頓時心中一顫,想起周明的殘酷手段。
他們要是此時有異議,只怕就算得到了楚王殿下的網開一面,未來也會死在周明手中。
“無異議!”
因為對周明的恐懼,周安等人果斷選擇了無異議。
“那便如此吧。”
李逸瞥了眼面如死灰的周安等人,沒有再多糾纏。
幾個用來殺雞儆猴的螻蟻而已,不值得他過多關注。
他轉而問周明道:
“周縣令,本王在路上遇見幾位玉城縣的災民,他們說根本不知道賑災點的存在,這是怎么回事?難道周縣令沒有設置賑災點嗎?”
“回稟殿下,在水災發生后不久,臣就已經令人在城中設置了賑災點接納玉城縣的災民,不過災民太多,難保有人會沒有收到賑災點的消息,臣會令人再廣泛通知災民,盡量讓災民都知道賑災點的消息。”
周明沉聲回道。
聽到周明這番回答,李逸不置可否,淡淡地說了一句:
“既如此,那現在便帶本王去看看玉城縣的賑災點吧。”
“殿下這邊請!”
周明沒有半點猶豫地回道。
隨后,李逸等人在周明的帶領下,進入了玉城縣之中。
在吩咐程處默與蘇定方負責安頓好朝廷人員物資之后,李逸帶著孫武開與十余名王府私軍,跟著周明向玉城縣的賑災點走去。
一行人穿過兩條街道,來到一處寬敞的院落前。
在這座院落的前方,有一大片寬敞的空地。
空地上,數百名災民正分成兩隊,有序領取粥飯,看起來一派安穩祥和。
周明側身站在一旁,略帶得意地介紹:
“殿下您看,這便是臣設立的賑災點。”
“眼下安置了災民九百二十五人,每日供應三餐,早粥晚粥配粗糧,午間還會加一碗菜湯。”
“在這院中,臣還令人準備了一些廬帳,供沒有住所的災民臨時居住。”
李逸聽著周明的介紹,行走在賑災點之中,觀察著賑災點的情況。
首當其沖的,便是看這些災民的情況。
根據他的觀察,這些災民大多面色蠟黃、衣衫破舊,有的還帶著傷,看起來確實是流離失所的模樣。
嗯,這些應當是真災民。
玉城縣的這個縣令應當是沒有干出讓人冒充災民的事。
在離開長安之前,李逸就已經用腦中ai查過華夏古代王朝遇到災荒的時候,地方官員常用的一些貪贓以及應付朝廷監督檢查的手法。
其中,貪污朝廷的賑災款與賑災糧,然后在朝廷派人來檢查的時候,找很多人來冒充災民應付,就是一種常見手段。
而眼前根據李逸的觀察判斷,這些人確實是災民無疑。
確定完災民的身份之后,李逸又開始觀察賑災點的運作情況。
不得不說,從表面上來看,玉城縣的這個賑災點,安排得還不錯,一切事務都井井有條,沒有出現任何混亂的情況。
李逸走到粥棚前,看了一眼木桶里的米粥,然后伸手拿起勺子舀了一勺觀察濃稠度。
見狀,周明趕緊開口解釋道:
“殿下,這粥確實是稀了一點。”
“不過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災民多,糧食少,如果粥做得太稠,只怕用不了多少時間,糧食就耗光了。”
“到時候,災民就連這稀粥都喝不上了。”
“故而,臣權衡了一下,只能讓粥稀一點了。”
李逸點了點頭,卻沒有說話,而是放下勺子,進入院落之中,查看了一下那些廬帳的情況。
情況也還不錯。
看得出來確實是有花費心思在安排。
看完這個賑災點之后,李逸還真沒找出太大的問題,對災民們的安置還算到位。
按理說,李逸應當夸獎玉城縣的這個縣令才是。
可不知為何,李逸總覺得哪里不對勁。
這些災民大部分時間都低著頭,就連排隊領粥時,彼此都沒有交流,安靜得有些過分了。
并且,偶爾有人抬頭時,眼神中仿佛帶著惶恐,像是在忌憚著什么。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