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立承突突突說了一堆,李小南只安靜的聽著,手指在桌上輕輕敲擊著。
那聲音,聽得于立承心一顫一顫的。
不等李小南說話,他竟已經開始反思,是不是剛剛講話的語氣太重,惹領導不高興了。
剛要說兩句軟話,給領導搭個臺階。
就見李小南站起身,走到窗前,看著窗外的高樓大廈,輕輕嘆了口氣,“立承同志,你說的很對,這些確實都是非常實際的問題。”
于立承剛松口氣,結果李小南又道:“可有困難,就不做了嗎?換個思路去做,不行嗎?”
于立承微微挑眉,什么意思?換?
換到哪里去。
李小南轉過身,“我們確實招不來大公司,也養不起化纖巨頭,但我們不一定非要追求‘大而全’,可以瞄準‘小而精’啊!”
“什么意思?”于立承有些不解。
李小南走回桌前,舉起一份文件,“我研究過這個產業鏈。一個完整的再生纖維過程,可以分為三個環節,前端回收清洗、中端破碎造粒、后端紡絲。
我們沒必要一口吃成胖子。”
她將文件扔給于立承:“我的想法是,先集中力量,把‘再生聚酯切片’這個中間環節做起來。
這個環節,技術門檻相對前段較高,較后端好進入,投資也相對小一些。利用廣南及周邊廢舊塑料瓶資源,先穩定地生產出高質量‘瓶片’。”
于立承感覺越繞越遠,他猶豫道:“可是……只做瓶片,我們也用不上啊,還要運出去,給別人紡絲。”
“這就是關鍵。”李小南眼中,閃過一抹狡黠,“當我們能穩定供應高質量瓶片,就等于握住了上游原材料。
屆時,我們再拿著訂單和穩定的原料供應,去吸引下游那些有技術的‘紡絲’企業,來廣南附近建分廠,不就容易多了!”
這招兒‘以資源引技術’,‘以市場換投資’,在未來相當普遍。
于立承越聽、眼睛越亮,他揉了揉腦袋,突然感覺,自已的思維,確實被局限住了,光想著一步到位,給政策、給土地……
他看向李縣,心里忍不住感嘆:真他娘的是個天才。
其實,也不怪于立承固守成規,而是這年頭,招商都是這么做的,上來就談稅收減免,拼土地優惠。
像李小南這種,彎彎繞繞的,才是少數。
“李縣,我算是聽明白了。”于立承語氣里滿是興奮,“您是打算把產業鏈拆開,選擇關鍵節點進行突破,逐步構建屬于我們廣南的生態。”
“沒錯,”李小南肯定了一句,“這樣既能解決一部分就業,還能確保風險可控。”
于立承本就是搞經濟的人才,思路一旦打開,根本收不住。
“那我們做瓶片,也可以參考云雀模式,一開始就樹立‘透明、高標準’的標桿。
所有進來的瓶子,來源要清晰,產品檢測要想國際看齊。
這樣一來,廣南產出的瓶片,本身就帶著可信賴的標簽。”
李小南笑道:“立承同志進步的很快,都能舉一反三了。”
她這話一出,現場眾人,均是低頭偷笑。
于立承也被夸的老臉一紅,剛才的反對,屬他喊得最大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