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徒二人走出禪院。
禪院之外,已是燈火通明,不知道聚集了多少王公百姓。
火把的噼啪聲,甲胄的碰撞聲,人們壓低嗓門的議論聲,混雜成嗡鳴,籠罩了夜空。
只因那一聲吆喝。
聲音不高,卻在每個人心頭響起。
巡弋的僧侶、侍衛被驚動。
在內殿歇息的天子李世民,也被驚動,由禁軍與宦官簇擁著,來到現場。
水陸法會剛結束的夜晚,長安城里就有僧人叫賣袈裟禪杖?
而且,似乎還不是一般的僧人。
李世民必須親自前來。
外面,人影晃動,火光搖曳。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場地中央。
那里站著一位僧人。
他披著一件僧袍,邊角磨損,滿是塵土。
可他的面容沒有一絲皺紋,雙目開闔,目光有神。
僧袍破舊,面容卻不然,這景象未引人發笑,反讓人心生敬畏。
他手持九環錫杖,杖身陳舊,九個銅環在火光下不反光,垂著。
身旁一個弟子,雙手捧著一件物事。
那是一件疊著的袈裟。
明明是布料,黑暗卻無法吞噬,甚至有寶光從疊縫中流出,映照著弟子的面龐。
他就那般站著,周遭的人聲、火光都無法侵入他身周三尺。
饒此間公卿,于氣度之間,也是遠遠不及!
任誰一眼看去,都能看出來,這些東西絕對不簡單。
那僧人看到李世民,目光未動,微微躬身,單手立于胸前行禮。
臣子們見了這姿態都皺起眉頭,李世民卻不在意。
“貧僧自西天而來,云游至此,得此二件寶物。”
他聲音不大,卻傳入每一個人耳中。
“此為錦斕異寶袈裟與九環龍王錫杖。”
“二寶不換金銀,只待有緣人。”
那僧人頓了頓,目光掃過全場,最后落在主持禪房方向。
“我欲將此二寶,贈與那有德行、有宏愿,立志西行萬里,求取大乘真經,普度蒼生的高僧。”
此一出,全場嘩然。
先前是“賣”,現在是“贈”?
還要西行萬里,求取大乘真經?
長安城何曾有這般人物?
眾人的目光在僧侶間搜尋。
李世民則掃過那兩件一看便知并非凡品的寶物。
又看了看那氣度不凡的老僧,心中已有幾分念頭。
再一聯想白日里唐玄奘主持法會的風采,不由暗道:“莫非是天意?”
“上天也要助我御弟西行求法?”
這個想法一旦出現,便無法遏制。
但身為帝王,他并未將內心的波瀾顯露于外。
那只是一個猜測。
李世民壓下心緒,恢復了姿態,開口道:
“圣僧欲將寶物贈予有緣人,朕可為你推薦一人。”
他的聲音傳遍全場。
“朕的御弟唐玄奘法師,德行高,佛法深,有普度眾生之愿。”
“圣僧所條件,與朕的御弟,正是天作之合。”
李世民向前一步,盯著那僧人。
“朕愿以重金購下此二寶,轉贈御弟。圣僧意下如何?”
這場景,與觀音菩薩心中預演的劇本一樣。
化身僧人的觀音,因另一邊出了岔子而懸著的心,終于落地。
西行是天道大勢。
一處有紕漏,主干仍在軌跡上。
這邊總算沒有偏離。
觀音藏在僧袍下的手指放松,心中點頭。
她正準備順著李世民的話應下。
然而。
就在觀音即將開口的剎那。
“吱呀——”
門軸轉動聲響起。
那聲音不大,卻壓過所有議論與呼吸。
庭院瞬間安靜。
所有人的目光從僧人與帝王身上移開,轉向聲音的來源。
那是法會后一直關著的禪房。
禪房的門打開了。
唐玄奘自其中走出。
他身穿洗舊的麻布僧衣,與周遭的火光和寶光形成反差。
他身后跟著一個沙彌,身量不高,低著頭,落后唐玄奘半步,垂首斂目,對眼前的一切都沒有反應,像個影子。
“阿彌陀佛。”
唐玄奘的聲音響起,不高,卻壓下了現場的氣息。
他先向李世民合十一禮,全了君臣之禮,也守了方外之人的本分。
“陛下厚愛,貧僧心領。”
一句心領,便將此事揭過。
繼而。
他的視線落在僧人和那兩件寶物上。
時間仿佛在這一刻放慢。
所有人都看到,唐玄奘臉上沒有喜色。
甚至帶著一絲若有若無嘲諷的笑容。
來了!
果然來了啊!
佛門,是真要讓自己取經去,賊心不死!
他們以長安為棋盤,以蒼生為棋子,逼他上路。
但他們算錯了一點。
他已不是金蟬子。
唐玄奘看了一眼身后,小沙彌低著頭。
孫悟空就在旁邊,這讓他無比放心。
“圣僧美意,貧僧心領。”
唐玄奘開口。
他的目光從袈裟上移開。
“我佛度化眾生,在于明心見性,身體力行,一步一印丈量本心與天地。敢問圣僧,佛法為何要倚仗外物?”
他的聲音不大,每個字都傳到眾人耳中。
他看著袈裟,說道。
“這袈裟是寶物。若將此物披在身上,行于塵世,會引來注目和膜拜。”
“注目之后呢?膜拜之余呢?”
唐玄奘的語調變了。
“人心隨外物而動。今日因袈裟敬我,明日亦可因他物拜他。長此以往,信的是佛法,還是皮囊?敬的是修行,還是衣服?”
“日日身披寶物,受萬人敬仰,耳邊是贊譽,眼中是諂媚,人會生驕奢。心生驕奢,便近邪魔。這與我佛門修持的根本,是否相悖?”
他的話讓眾人心頭一沉。
說完,他又看向錫杖。
“至于這錫杖。行腳僧人云游,為求法,為度人,為向佛之心。”
“心誠,則路皆為道場。渴飲山泉,饑食野果,倦臥松下。手中的杖,用以撥開荊棘、探明前路。”
“路邊枯枝,山中翠竹,皆可為杖。何必定要龍王錫杖?”
唐玄奘停頓一下,看著老僧和他變化的臉色,放慢了語速。
“佛,在心中,不在外表。”
“修行,在己,不在寶物。”
此一出,周圍沒了聲音。
“貧僧若西行,只需一衣,一缽,一雙鞋。”
“何需寶物彰顯身份或佛門威嚴?”
“若借寶物,于萬國前,彰顯大唐之富,佛門之顯,與世間爭強好勝的人,有何區別?”
他最后一句提高了聲音。
“如此行徑,豈不違背我佛門清凈無為、四大皆空的根本?!”
這一番話,如同平地驚雷,將在場所有人都震住了!
李世民愣住了。
他沒想到唐玄奘會拒絕這等一看就不是凡品的寶物。
而且理由還如此透徹?
甚至有些刺耳?
這不是在扇眼前老僧的臉面?
周圍的侍衛、僧侶們面面相覷,竊竊私語。
玄奘法師今日之,似乎與平日教導有所不同啊!
同時,聽到這些話,觀音化作的老僧,臉上的笑容沒了。
她差點維持不住偽裝。
什么情況?
觀音腦中一片空白。
這金蟬子轉世在說什么?
他不要袈裟?
他不要錫杖?
這兩件是啟動西游的鑰匙。
他還說佛在心中,修行在己?
這和她跟佛祖、玉帝定下的流程不一樣啊。
他不是應該接下寶物,在李世民和萬民面前立下西行宏愿嗎?
觀音掌中的楊柳枝顫了一下。
她壓下心頭波瀾,在老僧面容上擠出笑意。
“阿彌陀佛。”
聲音出口,她發覺嗓音緊繃。
“法師此,偏頗了。”
她的目光越過唐玄奘,落在那兩件寶物上。
錦襕袈裟,金線與寶珠蘊藏其中。
九環錫杖,有仙音傳出,能鎮地獄。
這是她從佛祖處請來的寶物,豈能受此輕慢?
“此二寶,不是炫耀之物。”
觀音的聲音拔高,試圖奪回話語主導。
“它們內蘊乾坤,能護身辟邪、凝心靜神。更重要的,是象征求取真經的決心與功德!”
她的話語在街頭回蕩,引得周圍百姓信徒心生敬畏。
“身著此袈裟,手持此錫杖,便是向三界昭示此行。可令妖魔辟易,善信供養。于西行路上,這是裨益,豈能與炫富相提并論?”
她頓了頓,目光鎖定唐玄奘,仿佛要將他的僧袍洞穿。
“法師,你執著于表象,認定它們是‘奢華’,卻忽略其護法功用與信仰象征。如此見地,是否落了下乘?”
最后一句,她帶著詰問、考教與規勸。
她試圖將話題拽回她設定的軌道。
今天,無論如何。
必須讓唐玄奘發西行取經的愿,接下這兩件寶貝。
這不是贈寶。
這是儀式,是昭告三界的因果!
不然,大鬧天宮的猴子出事,取經人出問題,她千萬年的謀劃,佛門東渡的計劃,豈不是要淪為三界的笑話?
回到靈山,世尊座下的佛陀、菩薩、羅漢,一人一口唾沫,都足以把自己淹死!
他們不管過程,只看結果。
辦砸了,就是觀世音無能!
觀音準備再度開口施壓時。
一個少年音響起。
“嘿。”
那聲音不大,卻像一根針,刺破了觀音營造的氣場。
唐玄奘身后,那個低頭的小沙彌,抬起了頭。
陽光下,他雙眼有神。
他一笑,露出一口牙,打斷了觀音的話。
“老禪師,你這話不對味。”
這一聲,讓眾人一驚。
所有目光都集中到這個小沙彌身上。
視線交錯,帶著驚愕、不解與好奇。
這誰?
唐玄奘身邊,什么時候多了個跟班?
他年紀不過十五六歲,一身僧衣,像個沙彌。
他怎么敢?
他怎么敢在這種場合,打斷這位禪師說話?
而且,聽他口氣,是要和這位禪師論道?
不知天高地厚!
然而,孫悟空對周圍目光視若無睹,沒有懼色。
他往前走了一步,站到唐玄奘的側后方,替他徒兒出面。
他繼續說,聲音不大,但每個字都清楚:
“我家法師的意思,再明白不過了。”
“真正的德行和決心,是在這兒。”
孫悟空伸出手指,點了點自己的心口。
“是發自內心的,是千錘百煉的,可不是靠幾件漂漂亮亮的行頭就能撐起來的門面。”
他這一番通俗易懂的比喻,讓周圍的百姓聽得連連點頭。
接著,他話鋒一轉,矛頭直指觀音剛才的論點。
“你說,此袈裟能令妖魔辟易?”
孫悟空的嘴角勾起一抹嘲弄的弧度。
“敢問一句,若是穿戴之人,心無半點佛法,德行有虧,是個酒肉穿腸過的敗類,那妖魔見了他,是辟易呢,還是把他當個移動的寶庫,搶了寶貝,再把他吞下肚?”
“反過來說,若心懷慈悲,佛法精深,就算穿戴上凌霄寶殿里玉帝老兒的龍袍,該遇到的妖魔還是會遇到,該降伏的劫難也一樣要去降伏。難道指望妖魔鬼怪見了衣服就磕頭,那還取什么經,歷什么難?”
“若真是得道高僧,便是一身粗布麻衣,赤著雙腳,他的一一行,也自有感化萬物的力量,自有鎮壓邪魔的氣度。”
“可若是欺世盜名之輩……”
孫悟空說到這里,特意停頓了一下,那雙亮得嚇人的眼睛,直勾勾地盯著觀音那張漸漸僵硬的臉。
“就算渾身掛滿了西天佛祖的寶貝,也不過是讓人嗤笑一聲‘沐猴而冠’罷了。”
“沐猴而冠”四個字一出,觀音的眼角肌肉控制不住地抽搐了一下。
這話罵得太狠了!
這死沙彌!
不等觀音反駁,孫悟空已經歪著頭,換上了一副天真求教的神情,可說出的話,卻比剛才更加誅心。
“我常聽法師講經,他說過,佛門法門,講究‘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他一字一頓,念出《金剛經》的要義。
“連‘相’都要勘破,舍棄,怎么到了您這里,反倒要執著于一件袈裟的‘相’,一根錫杖的‘相’呢?”
他的聲音變高,帶著質問。
“您說我家法師‘執著于外物之表象’,可您現在要我們將這兩件寶貝的‘相’收下,將它們的‘名頭’認下,此舉,不正是執著于寶貝的表象和名頭嗎?”
“如此一來,您的行,豈不是自相矛盾?”
孫悟空的話,讓觀音心頭一震。
他不用佛法理論,只是抓住觀音話里的矛盾,拆解回擊。
承認孫悟空說得對?那等于承認自己佛法修為不精。
反駁孫悟空?對方引用的是《金剛經》義理,反駁便是否定佛祖的教誨。
周遭安靜了。
街頭的聲響、百姓的議論都停下。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觀音臉上。
她臉上的笑容不見了,嘴唇動了動,卻一個字也吐不出來。
她被一個沙彌,當著無數百姓的面,問得無以對。
“你!”
觀音所化的老僧,面色一變。
一個“你”字出口,喉頭便哽住,再吐不出聲音。
她感覺自己的佛心、道心,正被一只猴子用語攻擊。
怒火從心底燒起,佛光都快壓不住業火。
可她找不到話來反駁。
一個字都找不到。
孫悟空那番話,聽著是歪理,是對佛法的褻瀆。
但每個字,又扣住了佛法中“破執”的要義。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這是佛門點化世人的理念。
可這猴子,竟將此理念扭曲,反過來質問她為何不以此去點化惡人,反而要贈予一個僧人。
她感到荒謬。
自己被自家的經文,砸了腳。
讓她憋屈的是,這其中的關竅,她明白。佛法講求因果與根性,非外物能促成。
可這些道理,對眼前這個沙彌說不通。
他只會用他的邏輯,撕碎一切理論。
與他辯經,就是輸。
見老僧臉色變幻,氣息不穩,唐玄奘心中一笑。
觀音?
觀世音菩薩?
佛門四大菩薩之一?
三兩語,就被問得啞口無?
這便是西天的“智慧”?
他面無表情,在觀音氣息將要爆發前,切入對話。
“小徒語直接,卻不無道理。”
唐玄奘的聲音很穩,像在陳述事實。
這語氣,讓心亂的觀音更是惱火。
“佛法在于明心見性,渡己渡人。”
他開口,聲音傳開。
“修行者求法,是為破除妄念,勘破虛妄,見到不生不滅的本性。”
“若執著于外物之相,以此為修行依仗,甚至以此為功德象征,認為穿上衣服便能增進道行,持有寶杖便能降妖除魔……”
說到此處,他一頓,目光看向老僧。<b>><b>r>“豈非舍本逐末?”
這幾個字,重擊觀音心頭。
她偽裝的老僧,眼神一縮。
唐玄奘沒有給她喘息之機,繼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