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ct id="bygrh"></delect>
  • <button id="bygrh"></button>
    <em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em>

  •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nav id="bygrh"></nav></label></div>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div>

          1.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大明王朝1566 > 正文 第三十八章

            正文 第三十八章

            “下屬在。”齊大柱激動地應著,走了進來。

            黃錦:“將朱批燒了。有旨意,看管好海瑞。”

            “是。”齊大柱大聲應著,接過那道過時的朱批走到燈籠前點著時手都在顫抖。

            黃錦又從衣襟里掏出另外一道旨意轉望向王用汲:“王用汲聽旨。”

            “罪臣在。”王用汲朗聲應道。

            海瑞這時反而抬起了頭,關注地望著黃錦。

            黃錦展開了那道旨:“都察院御史王用汲呈奏江南礦業司及德興開化貪墨一案,朕覽之不勝驚駭。著王用汲仍復原職,即赴南京會同應天巡撫譚綸徹查,一應人犯著速逮拿進京,所有贓款盡數抄沒入庫。死難礦民按官例一體撫恤。欽此。”

            “皇上圣明!”這一聲倒是海瑞說出來的。

            黃錦還沒有回,陳洪又被嘉靖支出去了,精舍里就剩下徐階陪著嘉靖。

            “徐閣老。”嘉靖靠在床頭,這一聲喚得十分傷情。

            “臣在。”徐階深情地連忙答著,站了起來。

            嘉靖望著他,目光中全然沒有了平時那種深寒,透出的是尋找理解的孤獨:“朕御極這么多年,這么多錯處,平時你們怎么就沒有一個人敢于奏諫?”

            徐階:“皇上自有皇上的難處,天下無不是的君父,臣等但盡本分去做就是,怎能諉過于君上。”

            嘉靖:“那么多委屈,那么多艱難,你們是怎么做過來的?”

            徐階的眼睛又濕了:“一個敬字,一個誠字,但憑這兩個字做去。”

            嘉靖:“這是大道理,有時候大道理并不管用。像那個海瑞一樣,說些實在的心里話吧。”

            徐階已然感覺到嘉靖被海瑞這一次極諫,加上疾病纏身,開始露出了下世的光景前內心的自省,心里一陣悲涼,便不再說“大道理”,懇切地回道:“皇上這樣問臣,臣就只好說些不甚恰當的話了。”

            嘉靖:“你說。”

            徐階:“國朝以孝治天下,天下便是一家。大明朝兩京一十三省,百兆生民,就像這一家的子女,皇上就是這一家的父祖。臣等便是中間的媳婦,凡事但按著媳婦的職分去做,能忍則忍,該瞞則瞞,盡力顧著兩頭。實在顧不了,便只好屈了子孫也不能屈了公婆。除此以外,別無他法。”

            嘉靖默然良久:“那個海瑞在疏里也說過,‘夫天下者,陛下之家也,人未有不顧其家者。’他諫的是,朕沒有顧好這個家,沒有做好這個君父。可現在明白朕已然老了,重病纏身了,再想振作起來也管不好這個家了。徐階,這幾天朕一直在想,退了位,讓裕王繼位吧。”

            “萬萬不可!”徐階撲通跪了下去,“正如海瑞疏中所‘陛下天質英斷,睿識絕人,可為堯、舜,可為禹、湯、文、武’。‘百廢俱舉,皆在陛下一振作間而已。’皇上之雄才偉略天下臣工皆懾服之,今貿然禪位,天下震驚,裕王必然舉止失措,進退皆難。伏望我皇上善養龍體,然后回宮視朝,舉百廢而絕百弊,則我大明粲然中興可望。千秋萬世以后傳之子孫,則宗社幸甚,天下幸甚。”

            嘉靖動容了,振作著坐直了身子:“徐階。”

            徐階:“臣在。”

            嘉靖:“李時珍給朕開的藥就在那邊的柜子里,黃錦不在,你替朕去熬了。”

            “是。”

            徐階暗自驚奇自己這一聲答得如此神清氣爽。

            過了重陽,北邊的樹葉便都黃了。

            裕王府院墻內栽了好些大樹,西風蕭颯,許多樹葉都被吹落到院墻之外、王府門前,落了一層掃了一層,不到一會兒又是滿地落葉,貴客馬上就要到了,不能再掃起灰塵,當值的太監們便只好聚集了人手去撿。人聚如蟻,有些在撿地上的落葉,有些在接空中的落葉,僅這番排場,便可見天家富貴。

            “國舅爺他們到了!列隊,列隊!”當值太監的頭大聲嚷道。

            撿落葉的太監們立刻在王府門前大道兩旁排成了兩行。

            王府接客的親兵騎著馬在前面開道,后面是兩輛坐人的馬車和一輛載貨的馬車,跟著親兵騎隊向王府門前輾來。

            為了趕在冬日前將十萬匹棉布送到遼東與蒙古俺答簽訂和議,緊趕慢趕,高翰文和李奇押著漕船終于在寒露以后霜降以前趕到了京師。在碼頭上將棉布就交割了戶部,便直奔裕王府。國事家事都要在這里先稟告裕王和王妃。

            王府的兩道側門都開了,張居正馮保領著一應職事人等都在前院等著,世子愛熱鬧,聽說舅舅從江南來了,也粘著馮保等在這里,因張居正在旁,心里雀躍卻不敢鬧騰,被馮保牽著兩只眼睜得大大的只望著開著的側門,渾身零碎地動著,禁不住掐了馮保一把輕聲問道:“都聽到馬蹄聲了,舅舅他們怎么還沒進來?”

            馮保抱起了他,輕聲說道:“世子爺,咱們閉上眼數一十下,他們就進來了。”

            “一十下沒進來,你就學狗叫。”世子忘了情這一聲說得便很大。

            張居正的目光望過來了:“世子守禮。”

            世子就怕他,立刻閉了嘴,臉色也難看了,暗中又狠狠地掐了馮保一把。

            馮保三分疼裝出十分疼,齜牙咧嘴地裝作要把那副面孔轉給張居正看,世子立刻松了手。

            “到了!國舅爺他們到了!”王府門外傳來了驚喜的聲音。

            張居正率先迎去,馮保抱著世子跟著迎去。

            走在前面的是李奇,緊跟著是高翰文,風塵在身,笑容在臉,二人首先向張居正見禮:“見過張大人。”

            張居正也笑著:“一路辛苦。”

            馮保抱著世子過來了,三人又一齊向世子見禮:“參見世子爺。”

            世子見到李奇已顧不了許多,嚷著:“放我下來!”

            馮保放下了世子,世子奔向李奇:“舅舅,答應我的東西忘了沒有?”

            李奇笑得臉上綻花,蹲下來抱起世子:“答應世子爺的東西怎么敢忘,裝了十幾箱呢。可有一樣最好的東西世子爺不能留著,過天須到宮里去敬獻給皇爺爺。”

            世子:“皇爺爺宮里什么最好的東西沒有?你可別隨便弄個東西讓我送進去,皇爺爺又不喜歡。”

            李奇貼在他耳邊:“舅舅送給你這樣東西皇爺爺宮里一準沒有,你敬獻上去,皇爺爺一定龍心大喜。”

            世子:“到底是什么東西?”

            李奇大聲地說道:“先把那缸祥瑞抬進來!”

            立刻便見左側門四個人抬著一口好大的鎏金銅缸小心翼翼地抬了進來,再小心邁過門檻時銅缸里的清水還是漾了些出來。

            “慢些!慢些!”李奇顯著緊張大聲招呼著,“輕點放。”

            銅缸抬進大院放下了,抬缸的力工立刻退了開去。

            世子早就奇心雀躍了,李奇抱著他走近水缸,世子往水缸里看,果然一驚。

            ——水缸里趴著一只有兩尺長一尺還寬的大烏龜!

            仔細望去,龜甲顯然已被擦拭過了,金黃閃亮,上面顯出幾個隸書大字,依稀可辨,有些世子認得,有些世子認不得。

            “好大!背上還有字!”世子驚喜地嚷道。

            高翰文在一邊也笑著,告訴世子:“這上面的字可有大學問,世子爺快請張師傅給你講講。”

            世子望向了張居正。

            張居正好像事先就知道有這個東西,先和高翰文會意地交流了一個眼神,接著徐徐走到了銅缸邊。

            還有資格過去看的便是馮保,也走近了銅缸邊。

            馮保看見那只龜也覺驚奇,張居正的臉色卻立刻興奮肅穆起來。

            那只金甲大龜背上的字顯然是許多年前有人鐫刻上去的,字隨龜長,有方寸大小,仔細辨認,是“漢后元初年戊寅”七個隸書大字!

            張居正出神地望著銅缸里的神龜,陷入了沉思。

            他不說話,世子都只好等著。這就有些饞煞那些站在院子里的太監宮女和職事人等,不知里面是何物。便都望著張居正,等他說出里面的“大學問”。

            這件事譚綸和高翰文已在幾天前派急遞告訴了張居正。張居正立刻敏銳到一件埋藏在心底多時的謀劃有了一個最好的契機,漢文帝無為而治,史稱賢君,嘉靖二十多年不上朝,常常況比文帝以自慰。這時讓裕王將這只祥瑞敬獻上去,對裕王繼位后推行大政將起到未雨綢繆的妙用。

            “難得!確是祥瑞。”張居正終于開口了,但深層的意思眼下都不能說,只好轉對世子簡單說道,“這只神龜是漢文帝在位時放生的。漢文帝是賢君,皇爺爺也是賢君,世子將這個祥瑞獻上去皇爺爺一定歡喜。”

            世子:“師傅,那這只龜有多大了?”

            張居正:“看龜甲上的字就知道。后元是漢文帝七年立的年號,戊寅是后元初年。這只龜距今……”張居正略想了想,接著說道,“已經有一千七百三十年了!”

            “活這么長了!”世子驚嘆道。

            “虧得國舅爺高老爺你們。”馮保跟著嘆道,“哪兒得來的?”

            李奇:“天降的祥瑞,早不出來晚不出來,就我們動身前十天有人從太湖里網到了它,不敢私留,送到了巡撫衙門,譚綸譚大人知我們進京,說好了獻給世子爺,讓世子爺再敬獻給皇上。”

            如何讓皇爺爺歡喜,這是從一小就天天灌輸的教程,世子當即嚷道:“我立刻給皇爺爺送去!”

            張居正:“還得給王爺和娘娘看呢。”說到這里轉對李奇和高翰文蕓娘夫婦說道:“早就在里面等了。墨卿隨我去見王爺,馮公公陪著國舅和高夫人去見娘娘吧。”

            張居正在前,馮保側著身子引著,李奇依然抱著世子和高翰文跟在后面向內院走去。

            四個力工立刻抬起那只銅缸往后院送去,好些太監宮女一窩蜂擁到了銅缸邊擠著去看那只金龜。

            接著府門外又有好些人扛著抬著好些小籠大箱送進來了。

            “虧得你。”裕王毫不掩飾賞識和感激的神情,望著剛坐下又要站起的高翰文,“坐下,先喝茶。”

            高翰文剛欠起的身子又坐下了,端起了茶碗,卻沒有喝,注目望著裕王。

            裕王感慨地說道:“這么短時間給朝廷弄來了十萬匹棉布,遼東這次和議談成,化干戈為玉帛,能使多少生靈免受涂炭。”

            裕王的激賞并沒使高翰文興奮,反而憂郁地望向張居正。

            張居正:“天下事從來兩難。干戈一息,北邊的生靈自然免受了涂炭,可玉帛卻是江南百姓的身家換來的。”

            裕王一怔:“這話怎么講?”

            張居正嘆了一聲:“‘剜卻心頭肉,醫得眼前瘡’!墨卿,你把那邊的事給王爺詳細稟告吧。”

            高翰文把棉布的產出情況大致地向裕王說了一遍。當裕王了解到棉布收入六成歸田主和棉商,三成歸朝廷,才一成給百姓的分配方案時,一下站了起來。

            張居正與高翰文都看著裕王。

            “什么六、三、一!”裕王突然生氣了,“這樣做和嚴嵩嚴世蕃他們當年在浙江改稻為桑有什么兩樣!張師傅,這就給我把徐閣老叫來。”

            “王爺!”高翰文立刻急了,“這件事與徐閣老無關。王爺就是把徐閣老叫來,他無非也就去封信將家里人訓斥一頓。徐家撂了挑子不干了,淞江一帶的棉紡業就再也沒人敢干,朝廷要想憑靠擴種棉田充實國庫的大計立刻便會付之東流。”

            裕王:“兼并小民的土地,田主還不要給朝廷納稅,棉布產得再多也歸不了國庫,反而苦了百姓,這樣的大計不施也罷!高翰文,你是科甲出身,不要學沈一石!”

            裕王嫉惡豪強兼并斂財,反對眼下淞江一帶以徐家為主的豪紳提出的“六、三、一”的分財方案,這原在張居正高翰文的意料之中,但他的最后一句話使高翰文既感動也委屈。想到國家,也關心替國家做事的人,這便是裕王和當今皇上最大的不同之處。可裕王將自己比做沈一石,分明已有了猜惡之嫌,這可是高翰文不得不辯白之處。

            高翰文:“王爺圣明。當年朝廷在浙江改稻為桑,‘以改兼賑,兩難自解’的方略就是我提出的,本意就為了兼顧朝廷也兼顧了百姓。正因為嚴黨和織造局利用沈一石一半想著宮里,一半想著自己,一分也不想朝廷,半分也不想百姓,誤國害民,才使當時那個方略功敗垂成。嚴黨敗了,楊公公瘋了,沈一石一把火燒死了自己,這都是我親歷親見的。我現在已經是個庶人,一杯酒,一卷書,一張琴便可度日。出而經商,就為了要親自試一試,我那個兼顧朝廷也兼顧百姓的方略是否切實可行。王爺指責的對,我高翰文是在學沈一石,學的就是前車之鑒。”

            高翰文突然如此慷慨激昂,說出這番振聾發聵的話,這倒是裕王沒有想到的,一時竟愣在那里。

            張居正立刻接了:“有件事本不想告訴王爺,跟蒙古俺答議和的十萬匹棉布這么快能夠湊齊,有一半就是墨卿他們夫婦從自己家拿出來的,王爺,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墨卿早已經革了職,一介布衣,大可不必為朝廷這樣做。”

            裕王這才明白了,慢慢又轉望向高翰文,滿眼歉疚:“我錯怪你了。可你也確實大可不必這樣做。百萬畝棉田,歸本付息,純利便有二十萬匹,徐家和那些官紳為什么只愿意出五萬匹?譚綸這個應天巡撫是怎么當的,就沒有法子管管他們?”

            “難也就難在這里。”張居正接道,“官紳家田地免稅是祖制。他們的田里種稻麥也好種棉花也好,這一關就已經無稅可收了。織成棉布,自己也不販運,等著棉商到家里去收購,官府也就只能在厘卡上收到棉商的商稅,十成抽一,二十萬匹棉布朝廷也就只能收到兩萬匹的稅賦。要不是應天巡撫衙門出面,又是李娘娘的弟弟兼著收稅的差使,在淞江的棉產地一邊購買一邊就地收稅,這一次連五萬匹也收不到。王爺對‘六、三、一’的分成方略不滿,殊不知能給朝廷爭到三成,牽涉到徐閣老家里,還有那么多官紳,譚綸也已經是扯下面子在干了。”

            說到祖制,說到徐階,裕王的眼中立刻沒了神:“那就拿他們沒辦法了?”*網

            張居正:“有辦法,可眼下還做不到。”

            裕王:“什么辦法?”

            “改制!”張居正這兩個字雖壓低了聲調卻依然像一聲悶雷。

            裕王一驚,目光立刻望向了門外:“慎。”

            張居正:“我知道。王爺,有些話不是眼下當說的,可藩王不納稅,官紳也不納稅,朝廷的賦稅全壓在平民百姓身上,百姓不堪重負,就只能將田土賣給藩王或者官紳,如此兼并下去,總有一天國庫一空如洗,百姓也一貧如洗!再不改制,便要改朝換代了!”

            裕王:“慎!慎!張居正,現在不是說這些話的時候。”

            張居正壓低了聲音,卻仍然堅持說道:“有些話現在必須要說了。王爺,不能謀萬世者不能謀一時,謀一時有時候就為了謀萬世。聽李太醫說,皇上的病已經沉疴難起,天崩地裂也就幾個月的事。王爺,您當下必須要有所謀劃了。”

            裕王神情立刻肅穆起來:“眼下該做的就是叫李時珍他們想盡一切辦法治好皇上的病!身為兒臣,我不能謀劃任何覬覦接位的事。張師傅,你們都不能有這樣的想法。”

            張居正的神情也肅穆起來,比裕王更加肅穆:“王爺,和列祖列宗的江山社稷比,和大明朝的天下蒼生比,孰與輕重!”

            裕王慢慢望向了他:“你到底要說什么?”

            張居正:“比方說跟蒙古俺答的和議,他們身處荒漠要的就是我大明的棉布。今年的和議靠著高翰文他們送來的十萬匹棉布總算談成了。可明年的十萬匹棉布在哪里?后年的,再后年的在哪里?明年沒有,戰事又起;年年沒有,戰事便永無寧日。我剛才說的改制還需假以時日,可江南棉田賦稅的改制已刻不容緩。王爺,這能夠不謀劃嗎?”

            裕王聽進去了,可也更黯然了:“可現在也不能跟皇上說。我更不能寄望于早日接位來推行這些方略。”

            張居正:“臣沒有叫王爺有這些想法,臣只提醒王爺為推行這些方略做好準備。”

            裕王:“什么準備?怎么準備?”

            張居正:“臣只說一件。王爺眼下可做的,就是力勸皇上留住一個人的性命,將來到江南改制,非此人不可。”

            裕王也是心里明白的人,立刻想到了:“你是說海瑞?”

            張居正:“王爺圣明。將來要在淞江一帶繼續擴種棉田,讓那些官紳大戶一體納稅,最要緊的一條便是要官紳將兼并的田土退還百姓。以一人敵萬人,大明朝只有一個海瑞!”

            謀國之深如此,裕王終于體會了張居正的苦心,可立刻又起了疑惑:“秋決皇上不是已經赦免了海瑞嗎?”

            “王爺。”張居正一定要讓他明白,“皇上現在是病人,而且病癥多因丹藥而起,喜怒無常,雨露雷霆往往在一瞬之間。今日皇上可以不殺海瑞,明日皇上就可能突然殺了海瑞。王爺必須要讓皇上明白,留下海瑞,就是為列祖列宗的江山社稷留下了國之利器。”

            裕王更在深想了,望向張居正:“你剛才說將來到江南去改制非海瑞不可,可改制第一個傷及的便是徐閣老一家。徐閣老為救海瑞也是費盡了苦心,真讓海瑞去了,如何面對閣老?”

            張居正:“王爺想得深。江南改制既然勢在必行,傷及徐家便在所難免。徐閣老有大功勞于社稷,有大德望于朝野,任何人去要么是無法推行新政,要么是置閣老于絕境。只有海瑞去了,才能既推行新政,又能妥善關顧閣老。王爺,為了徐閣老,也必須保住海瑞!”

            裕王終于心血潮涌了:“替我擬一個奏本,我明天就去見父皇。受呵斥,被罷黜,我也認了。”

            張居正和高翰文交流了一個眼神,接著轉對裕王說道:“臣等已經替王爺做了準備,王爺此去絕不會引起皇上不快。墨卿,將你們帶來的那個東西稟告王爺吧。”

            裕王望向了高翰文。

            高翰文:“也是天意。就在我們動身來京師前,有人在太湖撈上來一只漢文帝時期放生的神龜,甲背上還刻著漢文帝的年號。我們這次給王爺帶來了。王爺明天只要以敬獻祥瑞的名義,帶上世子去見皇上,一切事情便都好陳奏。”

            “真有這樣的東西?”裕王聽到這里不勝驚疑,“那該有多少年了?弄虛作假裝神弄鬼的東西我可絕不會呈獻給皇上。”

            高翰文答道:“千真萬確!這只神龜是漢文帝后元初年放生的,距今已一千七百三十年。現就供在王爺府寢宮的后院,王爺可以親自去驗看。”

            “帶我去看!”

            裕王立刻向書房門口走去,眼里仍是半信半疑的神情。

            手機站

            _a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delect id="bygrh"></delect>
          2. <button id="bygrh"></button>
            <em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em>

          3.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nav id="bygrh"></nav></label></div>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div>

                  1.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