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該穩穩地施以恩義,收攏人心了。”
“嶺南缺的,從來不是鋒利的刀劍和嚴苛的律法,而是潤物無聲的教化和發自內心的認同。”
“強行推行孔孟之道,朝廷律令,易引抵觸,事倍功半,不如因勢利導,投其所好。”
他“啪”地一聲落下一子,仿佛落定了某個決策。
“秦老哥回去不妨向你那上峰建,就以大規模推廣棉花,興辦紡織工坊,亟需大量識文斷字,懂得算數之人協助管理核算為由,奏請陛下恩準,在嶺南擇幾處緊要州府,試辦義學支教。”
“不必從國子監調派博士,只需聘請些中原科舉無望,卻有心謀生開拓的落第秀才,或是家境貧寒,愿意南下搏個前程的寒門學子前去任教。”
“初期不必貪多求全,就從最實用的認字,寫字,簡單算學教起,若遇有天賦又感興趣的,亦可酌情傳授些基礎的農工技藝,乃至醫理常識。”
“所需束脩薪俸,不必動用國庫正項,直接從棉業商會未來收益中劃出一部分支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此舉.....”趙牧嘴角微揚,勾勒出一個深邃的弧度。
“明面上是為產業發展培養亟需的基層人才,名正順,順理成章,馮盎等當地豪強也難以找到過硬的理由反對。”
“實質上,則是潛移默化,以漢文化悄然浸潤俚僚子弟之心。”
“讓他們自幼便習漢文,說漢話,懂漢數,知曉中原物阜民豐,未來對朝廷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自然不同。”
“且由商會出錢,不動國庫,朝中阻力也小。”
“那些南下學子得了安身立命之所和歷練之機,朝廷得了人心根基,地方產業得了人才支撐,一舉數得。”
“此乃釜底抽薪,潤物無聲之策,比派多少宣慰使,宣講官去費盡唇舌都管用。”
李世民聽得眼中精光爆閃,心中豁然開朗,仿佛又一層迷霧被撥開!
妙啊!
此計將經濟利益,文化滲透,政治目的完美地編織在一起,借口正當充分,推行起來阻力最小,效果卻最為深遠長久!
這趙牧的眼光和謀略,總是能跳出眼前一寸得失的紛爭,直指問題的根本和十年百年后的未來!
他仿佛已經看到數十年后,嶺南之地文風漸起,少年郎朗朗讀書聲與織機聲相和,人心逐漸歸附的盛世圖景。
“高!實在是高!絕妙!”
李世民忍不住撫掌贊嘆,之前的些許不快早已被這宏圖大略沖得無影無蹤。
“小友真乃國士!寥寥數語,便解開了老夫……呃,解開了朝廷一大心結!”
“此策若成,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老夫這便回去,定要將此策詳加斟酌,稟明上峰!”
他激動得坐不住,立刻起身告辭,腳步迅疾而有力,恨不得肋生雙翅飛回宮中,即刻安排落實。
趙牧看著他幾乎是小跑著離去的背影,搖了搖頭,重新將目光投向那局似乎永遠也下不完的棋。
指尖摩挲著那顆溫潤的白子,低聲自語,仿佛在對棋說話,又仿佛在告誡自己。
“棋要一步步下,路要一步步走。”
“心急,可是吃不了熱豆腐啊……”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