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東宮,太子立刻下令:“馬周,以孤的名義,草擬一份文書,發往各道御史巡查院。”
“內容就寫:陛下推行輪換制,乃為國謀長治久安。”
“各地官員當體察圣意,恪盡職守,如期完成交接。”
“若有宵小之輩,膽敢煽惑民意,阻滯國策,從中漁利者,一經查實,無論其身居何位,背景如何,皆以抗旨論處,嚴懲不貸!”
文書語氣強硬,態度鮮明。
要知道,現在太子雖被李二開玩笑似的奪了權。
但太子的影響力,已經在整個大唐是僅次于李世民了!
這封東宮文書迅速通過驛站系統發往各地,如同一把無形的尚方寶劍,懸在了所有試圖軟抵抗的官員和地方豪強頭上。
雖然暗流仍在涌動,但明面上的阻力,頓時為之一清。
兩儀殿內的李世民,很快看到了太子這份措辭強硬的文書,嘴角終于露出一絲真正的笑意。
承乾這小子,還真是越來越有儲君的樣子了!
輪換制引發的暗流與噪音,并未隨著東宮強硬文書的發出而立刻平息。
那些被觸動了利益的地方勢力,如同被踩了尾巴的貓,雖不敢再明目張膽地對抗,卻轉而采用了更陰柔的方式——散布疑慮,煽動不安。
“聽說沒?新來的刺史是北方人,根本不懂咱們江南的水利,萬一瞎指揮,壞了圩田,明年咱們喝西北風去?”
“可不是嘛!”
“張刺史在咱們這兒干了五年,好不容易把那些豪強壓下去,換個生面孔來,鎮得住場子嗎?”
“別又回到以前被欺壓的日子!”
“朝廷這是瞎折騰!”
“好好的官非要換來換去,耽誤的都是咱們老百姓的事兒!”
類似的竊竊私語在茶肆,碼頭,市井街巷間流傳,帶著濃濃的擔憂和不信任。
一些看似“憂國憂民”的文人寫就的詩文也開始小范圍傳抄,含蓄地表達對“頻繁更迭,恐傷吏治根本”的憂慮。
這些聲音零零碎碎,卻無孔不入,緩慢地侵蝕著人們對新政的信心。就連長安城中,一些原本支持新政的官員,眉宇間也多了幾分猶疑。
《大唐民報》的編輯坊內,主編揉著發脹的太陽穴,看著各地通訊員發來的這些輿情匯總,感到一陣頭疼。
他知道,必須再次出擊,但不能簡單駁斥,那只會引發更大的對立。
此時,一份來自東宮的“建議”被秘密送達。
沒有具體指示,只是提供了幾個調查方向和一批經過核實的,關于地方豪強操縱“民意”的具體線索。
民報主編如獲至寶,立刻組織精干記者,兵分兩路。
一路人馬深入地方,暗訪那些正在籌備“萬民傘”,“挽留書”的州縣。另一路人則埋頭整理輪換制的初衷,好處,以及歷代地方官久任形成弊端的案例。
數日后,新一期《大唐民報》上市。
頭版標題并無火藥味,反而顯得沉穩。
《透視輪換制:為何要動地方官的“鐵交椅”?》。
文章沒有空談大道理,而是從一樁前朝舊案說起......
某位刺史在一地盤踞二十年,最終將州郡經營成獨立王國,吏治腐敗,百姓苦不堪。
接著,筆鋒一轉,詳細闡述了輪換制如何能有效防止此類情況發生,如何能促進官員交流經驗,如何能打破地方勢力對政務的壟斷,最終受益的將是廣大百姓。
文章寫得深入淺出,數據詳實,邏輯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