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會上,皇帝一句舞槍助興,令人費解。
一瞬間,無數道目光,震驚的、疑惑的、玩味的、擔憂的……齊刷刷地射向了席間的吳承安,。
隨即又小心翼翼地瞟向高踞龍椅之上的皇帝,試圖從皇帝那依舊帶笑的臉上看出些許端倪。
太師李崇義手中捻動的佛珠驟然一停,那雙深邃的老眼微微一瞇,眼底深處閃過一抹極其詫異和警惕的光芒。
他絕不相信皇帝會如此無的放矢,僅僅是為了“助興”?
在這個時候,以這種方式讓吳承安出場,陛下……究竟想干什么?
是想敲打吳承安?還是想借此敲打其他人?
李崇義的心中瞬間閃過無數念頭。
而與李崇義的驚疑不定不同,坐在他不遠處的御史大夫何高軒,在最初的錯愕之后,眼中卻驟然閃過一抹了然之色。
隨即嘴角難以抑制地微微上揚,露出一抹極其玩味和意味深長的笑容。
他似乎想到了什么,目光下意識地掃過吳承安,心中暗道:
“看來我的想法和陛下不謀而合啊!”
至于其他官員,則大多處于茫然和震驚之中,交頭接耳,低聲議論,不明白陛下為何突然有此一舉。
而被點到名的吳承安本人,此刻更是成為了全場絕對的焦點。
他端坐在席位上,握著酒杯的手指微微收緊,臉上看不出什么表情。
但一雙銳利的眼睛卻微微抬起,迎向了皇帝那看似溫和卻深不見底的目光。
御花園中,月光燈影依舊璀璨,但氣氛,已然在皇帝這輕描淡寫的一句話中,發生了微妙而徹底的改變。
皇帝趙真這突如其來的提議,如同在平靜的湖面投下了一塊巨石,瞬間在御花園內激起了千層浪。
那詭異的寂靜持續了足足數息之久,空氣中彌漫著一種難以喻的尷尬和緊張。
所有人的目光都在皇帝、吳承安以及幾位重臣之間隱秘地流轉,等待著接下來的反應。
誰都知道,第一個站出來表態的人,必將傳遞出至關重要的政治信號。
就在這片壓抑的寂靜中,御史大夫何高軒幾乎是毫不猶豫地,第一個朗聲笑了起來,撫掌贊嘆道:
“陛下圣明!此議甚妙!久聞吳狀元槍法絕倫,有萬夫不當之勇,乃是真正從尸山血海中殺出來的本事!絕非尋常花拳繡腿可比。”
“若能于此佳節盛宴之上,得見吳狀元展現沙場絕技,揚我大坤軍威,實乃臣等之眼福,更是佳節之幸事!老臣附議!”
他這番話,說得鏗鏘有力,充滿了對吳承安的贊譽和對皇帝提議的擁戴,瞬間打破了僵局。
隨著何高軒這位改革派領袖的率先表態,其他屬于何高軒一派的官員們仿佛收到了明確的信號,立刻紛紛從震驚中回過神來,爭先恐后地出附和:
“陛下英明!臣等早想一睹吳狀元風采!”
“沙場武藝,正合此情此景,必能令盛宴增色不少!”
“臣附議!”
“臣也附議!”
改革派官員們的聲音此起彼伏,顯得異常熱烈和支持。
然而,與他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以太師李崇義為首的保守派官員們,卻依舊保持著沉默。
他們個個眼觀鼻,鼻觀心,仿佛沒有聽到皇帝的提議一般,沒有任何人出聲。
這種集體的沉默,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對抗和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