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與徐增壽的目光瞬間被地里的作物吸引,只見幾大片田地種著不同的莊稼:一種藤蔓貼著地面生長,結著拳頭大的圓球狀塊莖,外皮呈褐色,正是土豆;不遠處的田壟上,爬滿了細長的藤蔓,藤蔓下掛著一串串紅紫色的塊根,正是紅薯;還有一片田地種著高大的作物,秸稈粗壯,頂端結著飽滿的穗狀果實,顆粒金黃,正是玉米;田邊的角落則種著南瓜,碩大的葉片下,藏著一個個橙黃的南瓜,十分惹眼。
“庚首領,這些就是你們部落的‘金穗子’和‘地果’吧?”徐增壽指著玉米和土豆,眼中滿是好奇。
子庚點點頭,走到玉米地旁,伸手掰下一個玉米棒,剝開外皮,露出金黃的顆粒,遞給李景隆:“這個,甜!能吃飽!”
隨后子庚又走到土豆地,用鋤頭挖出一個土豆,擦了擦上面的泥土,示意二人看:“這個,埋在土里,不怕旱!”
說著,子庚親自拿起鋤頭,演示起耕種技巧。
他先將土地翻得又松又勻,隨后用腳在壟上踩出間距均勻的小坑,每個坑里丟進兩三粒玉米種子,再蓋上薄土;種土豆時,他則將發芽的土豆切成小塊,每塊帶著芽眼,切面朝上埋進土里,叮囑道:“要曬太陽,芽才壯!”
澆水時,他指著田邊的水渠,比劃著說:“早澆水,晚不澆,根長得深!”
李景隆與徐增壽一邊認真觀察,一邊讓身邊的士卒拿出紙筆,將耕種步驟、間距、澆水時機等一一記錄下來,遇到不懂的地方,便用手勢反復向子庚確認,比如玉米種植的間距、土豆切塊的大小,子庚都耐心地一一演示。
眼看記錄得差不多,李景隆突然嘆了口氣,臉上露出愁容,對著子庚比劃著說道:“庚首領,你看你們部落,有這么好的糧食,族人都能吃飽穿暖,真好啊!可我們大明不一樣,中原的土地雖然多,但人更多,遇到災年,糧食就不夠吃了。”
徐增壽立刻接話,語氣沉重地補充:“是啊,去年陜西大旱,地里顆粒無收,無數百姓吃不飽飯,只能啃樹皮、吃草根,有的人家實在沒辦法,只能把孩子換糧食,‘易子相食’,太慘了!”
說著,李景隆從懷里掏出一塊干硬的麥餅,遞到子庚面前:“這是我們大明百姓常吃的食物,災年的時候,連這個都吃不上。要是有你們部落的這些糧種,他們就不會挨餓了。”
徐增壽也跟著嘆氣:“我們這次來美洲,最大的心愿就是找到能讓百姓吃飽的糧種,帶回去救他們的命。可我們試了很多辦法,都種不出像你們這樣高產的糧食,要是能知道怎么種,就能救活無數人了!”
二人一唱一和,臉上滿是焦急與無奈,眼神中帶著懇切。
子庚雖然中原話聽得不太懂,但從他們的神情、手勢,以及那塊干硬的麥餅中,隱約明白了他們的意思——大明的百姓過得很苦,沒有足夠的糧食吃。
他沉默了片刻,看著眼前的玉米、土豆,又想起昨日宴會上,李景隆與徐增壽熱情招待族人的場景,心中大為觸動。
他走到田邊,對著部落長老說了幾句部落語,隨后轉過身,對著李景隆與徐增壽鄭重地點點頭:“朋友,糧食,給你們!辦法,教你們!”
話音剛落,李景隆與徐增壽瞬間愣住,隨即眼中爆發出驚喜的光芒。
子庚笑著招手,讓族人們拿來袋子,先裝了滿滿兩袋玉米種子、兩袋紅薯種薯、兩袋土豆種塊,還有幾個成熟的南瓜,遞給二人:“這些,帶回去!能種!”
隨后,他又拉著李景隆與徐增壽,重新走到田邊,逐一向他們講解每種作物的詳細培植辦法:“玉米要種在向陽的地方,長到一人高時,要給秸稈培土,防止倒伏;紅薯要先育苗,藤蔓長到一米時可以剪下來扦插,長得更快;土豆不能埋太深,不然長不大,收獲時要小心,別碰壞了;南瓜要搭架子,讓藤蔓往上爬,結的瓜更多!”
他還特意叮囑,玉米成熟后,秸稈可以喂牲口,紅薯藤能當飼料,土豆和南瓜既能當主食,也能做菜,用途極廣。
李景隆與徐增壽一邊聽,一邊讓士卒補充記錄,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臉上的笑容根本藏不住。
等子庚講解完,李景隆激動地握住他的手,連聲道謝:“庚首領,太感謝你了!你這是救了我們大明無數百姓的命啊!”
徐增壽也連忙讓士卒拿來早已準備好的回禮——兩匹上等絲綢、兩把鋒利的鐵鋤頭、十個精致的瓷器,遞到子庚手中:“這是我們大明的特產,送給你和部落的族人,聊表心意!”
子庚接過回禮,看著光滑的絲綢和鋒利的鐵鋤頭,眼中滿是喜愛,笑著說道:“朋友,好東西!以后,常來!”
李景隆與徐增壽齊聲應道:“一定!我們定會常來,也歡迎你去大明做客!”
陽光漸漸升高,灑在田地里,玉米、紅薯、土豆、南瓜在陽光下愈發鮮亮。李景隆與徐增壽小心翼翼地護著糧種,心中充滿了喜悅與期待——他們知道,這些糧種帶回大明后,必將徹底改變無數百姓的生活,而這一切,都源于子庚與殷遺部的慷慨相助。
二人再次向子庚道謝,隨后帶著糧種與記錄好的培植辦法,迫不及待地返回據點,返回大明,準備將這個好消息盡快傳回勘察加,傳給朱高熾。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