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林川如此說來,南宮玨笑盈盈地從袖中掏出一張紙來。
“既如此,這第一期《論報》的內容,屬下與文案房的人擬了三部分,大人聽聽是否妥當?”
林川一愣:“你這家伙,竟然早有準備?!”
“屬下思大人所想,急大人所憂,自然……”
“好了好了好了,給你閨女買那個銀簪子行了吧?”
“大人,這可不是屬下要的,實在是女兒喜歡啊……”
“少得瑟,等我生一窩出來……說說報紙……”
“第一部分是’紀事’。”
南宮玨端正態度,仔細說道,“就寫青州府衙門前的事,從兩衛圍堵寫起,到陳捕頭用藤牌陣分開雙方、扣下五人結束。只記事實,不添評判。比如寫’西隴衛三十余戰兵、青州衛百余名府兵爭扣牛百’,寫‘捕快以藤牌短棍制亂,未傷要害’,連‘牛百因潑血污牌匾入獄’也照實寫,不給人挑出‘偏私’的由頭。”
林川抬眼:“沒提兩個將官的事?”
“沒提,”南宮玨搖頭,“只寫‘兩衛皆稱按律當由我衛處置’,把‘將令壓律法’的矛盾藏在字里,讓讀的人自己品。您想,士大夫看了會問‘何為律’,百姓看了會想‘誰在亂’,這才好引他們論辨。”
林川嘴角勾了勾:“有點意思,第二部分呢?”
“第二部分是’論辨’,屬下擬了三個問……”
南宮玨細說道,“第一個問’軍規與地律’,擬了兩段話。一段是以舉子口吻說的,問‘若軍以將令壓地律,民何以安’;另一段是老兵的嘆,說‘兩衛動刀于府衙前,忘了軍字初心’。一士一兵,一論一嘆,正好把‘軍該守什么’的話題拋出來。”
他頓了頓,又道:“第二個問‘舊習與新制’,擬了個鄉紳的話,說‘捕快勝在陣,非力,恰如鐵林谷新制,變中求妥’,再提一句‘抱軍尊民卑舊習不放,青州難安’,既把鐵林谷的新制繞進來,又不顯得刻意。第三個問‘話語權屬誰’,以學堂先生口吻說‘往日事多由士大夫書,今《論報》亦采百姓’,暗點‘話語權非獨有’,正好戳中那些想做實事的讀書人的心思。”
林川接過那張紙,掃了一眼:“這幾段話,是真有人說,還是咱們編的?”
“半真半引。”南宮玨坦然道。
林川點頭,又問:“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是’民聲’。”南宮玨笑道,“就寫幾句大白話,寫百姓們的反應,讓士大夫看了能知百姓心思,百姓看了會覺得’這報說的是咱們的話’,往后才愿意往報箱里投書。”
他見林川沒說話,又補充道:“屬下還加了’征’,說下期議‘牛百該由誰審’,讓有高見的人投書。咱們先拋個引子,等青州的文人、百姓都來論,秦同知處置時,自然有‘民心’可依,鎮北王也不好硬壓。”
林川點點頭:“就按你說的印。記住,別把話說死,要留著縫,讓所有人都能往里插句話。這報紙如今不是咱們的喉舌,是引大家說話的臺子。”
南宮玨拱手躬身:“屬下明白大人‘留縫引論’的深意,可……呃,大人,屬下反復琢磨,這份《論報》首刊全是紀事、論辨,過于嚴肅了些。尋常百姓看慣了說書先生的熱鬧,鄉紳舉子雖喜論政,卻也愛品些風雅,不如加些別的內容,讓報紙更添幾分人氣?”
林川聞抬頭:“哦?你想加什么?是添些谷里工坊新造的農具圖樣,還是寫段孩童學堂讀書的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