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惡就是揚善
原文今天下無大小國,皆天之邑也。(《墨子·法儀》)
大意現在的天下,無論大國還是小國,都是天的城邦。
墨子認為當今天下沒有什么大小國的區分,都是天的城邑。這反映出墨子的民主思想,是“非攻”思想的基礎。雖然“非攻”是墨子的主要思想,但“非攻”并不是不攻,并不是一味地守弱、防御。一方面,墨子認為大國攻小國,強國攻弱國的戰爭是非正義的戰爭,對此強烈反對。另一方面,墨子贊同民眾、討伐暴虐害民之專制君主的戰爭。墨子對“戰”與“不戰”做了非常明確的闡述。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碰到一些為惡之小人。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惡人一旦得志將會禍患無窮。為了根除后患,最好在他尚未得勢時便討之誅之,絕不手軟。一位偉人曾經這樣說過:對敵人心慈手軟就等于對人民犯罪。
世上之人,形形色色;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在你的周圍,有好人也有壞人,有君子也有小人。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在人際交往中,多長幾個心眼沒壞處。
惡人和小人如果沒有過人的才干,就不足以危害國家。關鍵在于這些人心術不正,不愿意接受君子的駕馭,而且往往巧善辯蠱惑人心。正人君子與之共事遲早會受其害。
自從孔子做了魯國的大司寇以后,就同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家大夫商議鏟除家臣的勢力。孔子說:“家臣的勢力一大,大夫反倒受他們的壓制。必須把他們的城墻改矮,家臣才不敢隨便背叛大夫。”
三家大夫都表示贊成,于是便通知三位家臣,讓他們將城墻矮下三尺。三位家臣悶悶不樂。正在這時,他們想起了魯國名人少正卯,請他出出主意。
少正卯極力反對孔子的主張,說道:“為了保衛國家才把城墻砌得又高又結實,不應當改矮。孔先生的這種辦法不太合適吧。”
由于少正卯在背后教唆,三個家臣就壯大了膽子,對主人的命令不再理會。
三家大夫見狀,便發兵圍城迫使家臣就范。由于三家大夫聯合行動,討伐叛臣,季孫氏和叔孫氏的家臣被打敗,狼狽逃走。
孟孫氏的家臣公斂陽見勢不妙,急忙找少正卯出主意。少正卯趁機煽風點火,說道:“你把守的城墻是魯國北面的要塞,千萬不要把城墻改矮,要是城墻不結實,萬一齊國打過來那就守不住了。”
公斂陽受了少正卯指使,態度立刻強硬起來,揚:“為魯國的安全我寧可丟掉自己的性命,也不會聽別人的話拆去城墻一塊磚。”
孔子聽了這話,便讓孟孫氏將這件事告訴魯定公,魯定公召集群臣商量此事。
會上,意見不一。有的主張拆,有的反對拆,各有各的理由。
一向反對孔子的少正卯這時不僅故意順著孔子的心意,聲贊成孔司寇的主張,應該把城墻矮下三尺去,還乘機挑撥說三家大夫是培植私人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