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處世,信守諾是非常重要的。那些受歡迎的人,常用各種不同的方式把他們的特點展現在人們面前,其中最顯著的特點便是任何時候都有守信、遵約的美德。
東漢時,汝南郡的張劭和山陽郡的范式同在京城洛陽讀書。學業結束,他們分別的時候,張劭站在路口,望著天空的大雁說:“今日一別,不知何年才能見面……”說著,流下淚來。范式拉著張劭的手,勸解道:“兄弟,不要傷悲。兩年后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你的家人,同你聚會。”
落葉蕭蕭,籬菊怒放,這正是兩年后的秋天。張劭突然聽見天空一聲雁叫,牽動了情思,不由自自語地說:“他快來了。”說完趕緊回到屋里,對母親說:“母親,剛才我聽見天空雁叫,范式快來了,我們準備準備吧!”“傻孩子,山陽郡離這里一千多里路,范式怎會來呢?”母親不相信,搖頭嘆息:“一千多里路啊!”張劭說:“范式為人正直、誠懇、極守信用,不會不來。”母親只好說:“好好,他會來,我去備點酒。”其實,老人并不相信,只是怕兒子傷心,寬慰寬慰兒子而已。
約定的日期到了,范式果然風塵仆仆地趕來了。舊友重逢,親熱異常。母親激動地站在一旁直抹眼淚,感嘆地說:“天下真有這么講信用的朋友!”范式重信守諾的故事一直被后人傳為佳話。
在現實生活中講信用、守信義,是立身處世之道,是一種高尚的品質和情操,它既體現了對人的尊敬,也表現了對己的尊重。但是,我們反對那種“過其實”的許諾,也反對使人容易“寡信”的“輕諾”;我們更反對“而無信”“背信棄義”的丑行!
天下沒有一種廣告能比誠實不欺、行可靠的美譽更能獲得他人的信任和好感。誠信之人一時可能會丟掉芝麻,但最終他會拾得西瓜。
“無而不行也”,不要只說不做。在社會交往中,如果真能主動幫助朋友辦點事,這種精神當然是可貴的。但是,辦事要量力而行,說話要注意掌握分寸。因為,諾能否兌現不僅有個自己努力程度的問題,還有一個客觀條件的因素。有些在正常情況下是可以辦到的事,后來由于客觀條件起了變化,一時辦不到,這種情況是有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朋友面前,不要輕率地許諾。有的事,明知辦不到,就應向朋友說清楚,要相信朋友是通情達理的,是會原諒的,千萬不要打腫臉充胖子,在朋友面前逞能,輕率許諾。否則,不但得不到友誼和信任,而且反而會失去朋友。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