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你總是開發我的智力,而10
年后你卻始終在塑造我的人格。”
這時,周弘激動得快要流淚了,因為女兒終于領悟到了他的良苦用心。
初中畢業后,周婷婷從27中跨入了南京一中的大門。就在周婷婷逐步走向成熟的時候,一個可怕的現實又來了。一中匯集了各個學校的尖子生,周婷婷終于不及格了,不是一門不及格,而是幾門不及格;不是一次不及格,而是多次不及格,最低考過44分。但周弘始終堅守“你考得好,爸爸為你歡呼;你考不好,爸爸為你分擔憂愁”的諾。
當婷婷非常難過地把考試不及格的消息告訴父親的時候,父親很平靜地對她說:“太好了!”婷婷疑惑不解地看著父親:“這有什么好的?”“暴風雨終于來了!你不是要做海燕嗎?沒有暴風雨,怎么體現海燕的頑強呢?”這是父親的鼓勵。
周弘告訴女兒,一個學生就算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都沒有失敗,可他能保證自己到了社會上也沒有失敗嗎?問題并不在于失敗,而在于一個人如何面對失敗。從某種意義上說,失敗就是推遲的勝利,失敗后的勝利更有價值。他不斷鼓勵女兒:“成績不好沒關系,關鍵是不能把自信毀了。婷婷,你就是考最后一名,爸爸也會為你感到自豪!”
可女兒并不理解,周弘繼續說:“在人生的跑道上,有個斷了一條腿的孩子在和健全的孩子們賽跑,他跑在最后,別人會不會嘲笑他?”“不會。”“當他含著眼淚超過倒數第二名,再超過倒數第三名的時候呢?”“全場會一起為他歡呼!”
周弘說:“你就是在聽力全無的情況下和健全的同學們競爭,就算是最后一名又有什么理由自卑呢?更何況你還不是最后一名。現在并沒有人看不起你,關鍵的問題是你如何看待自己!”周婷婷又一次戰勝了自己。
其實,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孩子都會不可避免地遇到困難,這時,孩子就會感到痛苦、傷心。有的父母看到孩子遇到一點兒困難,就會幫孩子處理,一次又一次地把孩子從困境中解救出來,充當孩子保護神的角色。
但是,這些父母應該想一想,自己的做法看似幫孩子擺脫了困境,實際上卻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因為,這并不是在鼓勵孩子去發現并運用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而是在否定孩子的能力,讓孩子失去了獲得必要經驗的機會,讓孩子永遠也不能戰勝自己。
教子點睛:
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不應該越俎代庖,替孩子去克服困難,而應該鼓勵他用自己的能力去戰勝困難,告訴孩子,遇到困難要勇于面對,大膽解決,不要期待他人的幫助!這樣才是真正幫助孩子解決困難。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