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孩子的情緒
孩子學習成績的好壞,除了學習興趣是否濃厚,學習能力的高低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孩子的情緒。
司有和認為,情緒和智力的發展關系非常密切。積極而穩定的情緒是鼓舞孩子學習的動力,是推動他學習進步的保證。一個孩子如果情緒容易波動,那么他的學習興趣也不穩定,學習自信心也會不足。所以,父母要運用恰當方法來穩定孩子的情緒。
怎樣才能穩定孩子的情緒呢?通過自己的家庭教育實踐,司有和歸納了三點:脫離情境法:及時地將孩子帶離產生或可能產生不良情緒的環境;滿足需求法:讓孩子做他喜歡做的事;促其自慰法:引導孩子多角度認識問題,使孩子能自找寬慰,穩定情緒。
1986年6月底,離高考只有幾天了,兒子報考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少年班,進入了最后的復習沖刺階段。按道理來說,這個時候的孩子應該進入了“一級戰備狀態”。
可是,一天晚上,兒子走到司有和跟前,說:“爸爸,今天夜里我想看電視。”司有和一愣,心想:都什么時候了,還看電視?不過,他沒有說出來,稍微遲疑了一下,他問:“什么電視?”“墨西哥世界杯足球賽,現場直播。”看來兒子早就打聽清楚了。
“什么時間?”司有和又問。“夜里三點。”兒子回答。司有和心中又一驚:夜里三點鐘起來看電視?這哪像是幾天后要參加高考?不過,他還是沒有阻攔,說:“行。不過,爸爸三點醒不了,你把電視機搬到你屋里去,到時候自己起來看就是了。”兒子興奮地把電視機搬了過去……
司有和就是根據“滿足需求法”來處理這件事的。孩子既然提出來要看足球賽,一定是很喜歡。如果不讓他看,他就一定不高興,不高興就一定會影響考試的情緒。高考是重大的考試,一定要讓孩子保持良好的情緒。所以,這時候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都不能拒絕。他看過電視后也就安心了,也就不會影響應考情緒了。
到了高考時,司有和更加注意孩子的心理。兒子參加高考時,司有和也送他去。每場考試結束時,都細心地觀察他的神情。
第一場語文考過后,一出考場兒子就說:“我的漢語拼音可能沒有寫對。”“考過就算了,錯了就錯了,不要再想它。”司有和安慰他,然后他領著兒子到馬路上散步去了,他們欣賞著街景,全然不像是高考生和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