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投資英國幾乎與加國同步進行。1986年,他斥資6億港元購入英國皮爾遜公司近5%股權。該公司有世界著名的《金融時報》等產業,在倫敦、巴黎、紐約的拉扎德投資銀行擁有權益。該公司股東擔心李嘉誠進一步控得皮爾遜,不甘讓華人做他們的大班,組織反收購。李嘉誠隨機退卻,半年后拋出股票,盈利1.2億港元。
1987年,李嘉誠與馬世民協商后,以閃電般的速度投資3.72億美元,買進英國電報無線電公司5%股權。李嘉誠成為這間公眾公司的大股東,卻進不了董事局。原因是掌握大權的管理層提防這位在香港打敗英國巨富世家凱瑟克家族的華人大亨。1990年,李嘉誠趁高拋股,凈賺近1億美元。
1989年,李嘉誠、馬世民成功收購了英國adrant集團的蜂窩式移動電話業務,使其成為和黃通訊拓展歐美市場的據點。
李嘉誠在美國最有“著數”(合算)的一筆交易,是他與北美地產大王李察明建立友誼。李察明陷入財務危機,急需一位“疊水”(粵語水即錢,意為很富有)的大亨為他解危,并結為長期合作伙伴。為表誠意,李察明將紐約曼哈頓一座大廈的49%股權以4億多港元的“縮水”價拱手讓給李嘉誠。
在新加坡方面,萬邦航運主席曹文錦邀請香港巨富李嘉誠、邵逸夫、李兆基、周文軒等赴新加坡發展地產,成立新達城市公司,李嘉誠占10%股權。
1992年3月,李嘉誠、郭鶴年兩位香港商界巨頭,通過香港八佰伴超市集團主席和田一夫,攜60億港元巨資,赴日本札幌發展地產。李嘉誠的舉動,引起亞洲經濟巨龍——日本商界的小小震動,李嘉誠回答記者提問時說:
“正像日本商人覺得本國太小,需要為資金尋找新出路一樣,香港的商人也有這種感覺。一句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根據投資的法則,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只籃子里。”
有的商人是海外資源的利用者,利用國外資源在中國進行競爭;有些商人通過海外并購來強化其在中國市場和全球市場的競爭力;也有些商人則是全球市場的經營者,利用中國在資源和勞動力等方面的優勢進軍國外市場,利用全球資源在全球展開競爭。
總之,商人有國籍,但生意無疆界。在未來的商業競爭中,善用全球資源的人,才能取得比較優勢,獲取超級利潤。中國商人已經到了需要放眼全球的時候了,已經到了需要創立世界名牌的時候了。誰能成為先覺者,高瞻遠矚,先行一步,誰才能成就最終的成功。
李氏箴:
眼睛僅盯在自己小口袋的小商人,眼光放在世界大市場的是大商人。同樣是商人,眼光不同,境界不同,結果也不同。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