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對王德壽說:“天氣這么熱了,煩請您將我的這件棉衣帶出去,交給我家里人,讓他們將棉絮拆了洗洗,再給我送來。”王德壽答應了他的要求。狄仁杰的兒子接到棉衣,聽到父親要他將棉絮拆了,就想:這里面一定有文章。他送走王德壽后,急忙將棉衣拆開,看了血書,才知道父親遭人誣陷。他幾經周折,托人將血書遞到武則天那里,武則天看后,弄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就派人把來俊臣叫來詢問。來俊臣做賊心虛,一聽說太后要召見他,知道事情不好,急忙找人偽造了一張狄仁杰的“謝死表”奏上,并編造了一大堆謊話,將武則天應付過去。
又過了一段時間,曾被來俊臣妄殺的平章事、樂思晦的兒子也出來替父申冤,并得到武則天的召見。他在回答武則天的詢問時說:“現在我父親已死了,人死不能復生,但可惜的是太后的法律卻被來俊臣等人給糟踐了。如果太后不相信我說的話,可以吩咐一個忠厚清廉、你平時信賴的朝臣假造一篇某人謀反的狀子,交給來俊臣處理,我敢擔保,在他殘酷的刑訊下,那人沒有不承認的。”武則天聽了這話,稍稍有些醒悟,不由想起狄仁杰一案,忙把狄仁杰召來,不解地問道:“你既然有冤,為何又承認謀反呢?”狄仁杰回答說:“我若不承認,可能早死于嚴刑酷法了。”武則天又問:“那你為什么又寫
‘謝死表’上奏呢?”狄仁杰斷然否認說:“根本沒這事,請太后明察。”武則天拿出“謝死表”核對了狄仁杰的筆跡,發覺完全不同,才知道是來俊臣從中做了手腳,于是下令將狄仁杰釋放。
狄仁杰的做法告訴我們,不逞匹夫之勇耐住性子與對手周旋,是斗爭中的良策。相反,以硬碰硬,會讓自己吃大虧,是不明智的。
我國歷史上劉邦與項羽在稱雄爭霸、建立功業上,就表現出了不同的態度,最終也得到了不同的結果。蘇東坡在評判楚漢之爭時就說,項羽之所以會敗,就因為他不能忍,不愿意吃虧,白白浪費自己百戰百勝的勇猛;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勝就在于他能忍,懂得吃虧,養精蓄銳,等待時機,直攻項羽弊端,最后奪取勝利。
楚漢戰爭中,劉邦的實力遠不如項羽,當項羽聽說劉邦已先入關,怒火沖天,決心要將劉邦消滅。當時項羽40萬兵馬駐扎在鴻門,劉邦10萬兵馬駐扎在灞上,雙方只隔40里,兵力懸殊,劉邦危在旦夕。在這種情況下,劉邦先是請張良陪同去見項羽的叔叔項伯,再三表白自己沒有反對項羽的意思,并與之結成兒女親家,請項伯在項羽面前說句好話。然后,第二天一清早,又帶著隨從,拿著禮物到鴻門去拜見項羽,低聲下氣地賠禮道歉,化解了項羽的怨氣,緩和了他們之間的關系。表面上看,劉邦忍氣吞聲,項羽掙足了面子,實際上劉邦以小忍換來自己和軍隊的安全,贏得了發展和壯大力量的時間。劉邦不像項羽一樣逞匹夫之勇,甘忍一時屈辱,反映了他對敵斗爭的謀略,也體現了他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