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出潛藏的商機
李嘉誠在市場風云中磨礪了幾十年,對經商這盤棋總能做到縱橫捭闔,氣勢恢弘,張弛有度。其實少年時期,他就已經表現出了作為一個商人的獨到眼光。
在中南鐘表公司,李嘉誠從一個泡茶掃地的小學徒慢慢地升為公司屬下的高升街鐘表店店員。他年少位卑,但生活的境遇使他骨子里有股不屈的傲氣,他渴望出人頭地,渴望像舅父、像茶樓里遇到的那些大老板一樣,干一番大事業。
一旦有了目標,他就義無反顧地去實現它。他把工余時間幾乎全用在了學習上。李嘉誠利用自己所學,時刻關注著鐘表業的市場信息。經過半年的觀察分析,他逐漸形成了自己對鐘表業現狀和未來的成熟看法。
1946年上半年,香港經濟迅速繁榮起來。中南鐘表公司的業務也借著這股繁榮的大潮,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重新建立了東南亞的銷售網絡,港內港外的經銷形勢蒸蒸日上,營業額呈幾何級數迅速遞增。莊靜庵決心抓住大好時機拓展事業,再籌劃辦一家鐘表裝配工廠,然后將中南公司的業務逐步擴展為以自產鐘表為主,建立香港的鐘表基地。
李嘉誠也看好中南公司的前景,他更為香港經濟的迅速繁榮而興奮不已。李嘉誠站在維多利亞港灣邊,眺望著尖沙咀五彩繽紛的燈光,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
經過仔細考慮,喜歡做充滿挑戰的事的17歲的李嘉誠決定離開中南公司,再一次到社會上闖蕩。
李嘉誠認為,呆在舅父的羽翼下,更容易束縛自己,貪圖安逸會磨去自己的斗志。要趁現在年輕,多學一些謀生的本領,拓寬視野,增長見識以實現自己做大事的愿望。
臨行前,他對莊靜庵就香港鐘表業的前途做了一番今天看來依然堪稱大商家眼光的分析。
李嘉誠認為,瑞士的機械表生產技術爐火純青,舉世無敵。而日本人則避其鋒芒,瞄準空當,搶先開發了電子石英表的新領域,并很快占據了中檔表市場。
于是,世界鐘表市場便形成了這樣的形勢:高檔表市場為瑞士人獨霸,中檔表市場則為日本人獨占。這樣,只剩下中低檔表市場是可開拓的空當。李嘉誠建議舅父迅速搶占這一灘頭。
歷史已經證實,后來的香港就正如李嘉誠所預,以價廉物美的中低檔表迎合中下層顧客的需要,成為世界繼瑞士、日本外的又一大鐘表基地,中低檔表生產成為香港的支柱產業之一。
后來,莊靜庵的中南鐘表公司成為香港鐘表業界的巨擘,這其中是否與少年李嘉誠的建議有關聯,就無從考證了。但不管怎樣,少年李嘉誠的商業眼光已經頗具大家風范確是事實。